遇上百分百女孩》
村上的书看过不少,但很少,可以说是不敢妄加评判。一来是因为作者本人尚在人世,胡乱的评判多有亵渎之意;二来就其作品来看,从其支离破碎的语言中抽离其中内在的统一思想多有困难,甚至有时觉得自己有阅读障碍。
村上的书看过不少,但很少,可以说是不敢妄加评判。一来是因为作者本人尚在人世,胡乱的评判多有亵渎之意;二来就其作品来看,从其支离破碎的语言中抽离其中内在的统一思想多有困难,甚至有时觉得自己有阅读障碍。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都坦诚的承认自己关于哲学的无知与浅薄。并且曾经试图阅读过一些哲学作品,从实际来说,很少有能顺利读懂的。既难以把握哲学所具有的基本的逻辑概念更别提一些更为高深的其他方面了。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从目录看和目前市面上所流行的一些次品成功学书籍并无二致,都是诸如对挫折的慰藉,对缺陷的慰藉等。但这本书是从哲学的角度并结合六位哲学家的思想和一些事迹进行阐述。
茨威格的《变形的陶醉》并没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样浓墨重彩,感情炙热,喷薄而出,也不似《异端的权利》那样选材大气,旁征博引。仅从艺术意义和社会意义来说,是比不上那两部作品的。可是从文的隽永和措辞的优美和人物心理的刻画来讲,本书也是别具一格的。
在读《69》之前,很难想象描写《近视无限透明的蓝色》中吸毒,滥交,垮掉一代的村上龙,还有这般清新的作品。
古巴小说家莱昂纳多·帕杜拉的《再见,海明威》从故事上来看,该书可以归纳为推理一类,但从具体的描写和故事的组织形式,该故事又有别于一般的具有严谨逻辑的推理故事,反而带着意思浓厚的文学氛围。
购买吉本芭娜娜[1]这本《厨房》完全是出于偶然和其漂亮的青花瓷封面装帧。书拿到手后,封面比想象中的还要漂亮,想想即使买个封面也是不错的。
第一次听说“垮掉的一代”这词应该是在村上的小说里,更进一步的了解是在村上龙的《近似无限透明的蓝色》中,该小说写的是日本的垮掉的一代的生活,充斥着滥交,吸毒,酗酒等近乎颓丧的生活元素。杰克·凯鲁亚克的《垮掉的一代》是一个短小的三幕剧,这也是本人第一次阅读剧本,据说是凯鲁亚克仅用了一个晚上写成的剧本,却也断断续续的读了好几个小时。
短篇小说到目前为止来说看得数量还是不少的,但很少有短篇小说如《都柏林人》在短短的篇幅之外还能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小说集收录的十五篇小说,大都取材于都柏林的小市民的生活片段,这些再平凡不过的生活片段,在乔伊斯凝练的笔触之下再现了都柏林中小市民的生活。
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在马尔克斯的笔下显得波澜壮阔。直到现在我的脑海里还能清晰的浮现那在马格达莱纳河上来回航行永不停歇的挂着霍乱旗帜的货轮。很多时候,爱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会支离破碎,但这个故事又似乎在向我们揭示了即使再残酷的现实,只要坚持,爱情也能开出最最璀璨的花朵。
《十一种孤独》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这自然不是说二者在创造手法上类似,更多的体现在二者的取材。《都柏林人》取材于都柏林的中下层的小市民的生活,同样《十一种孤独》描写的也大都是纽约中一些普通人的生活。但表达的主旨和创作手法又大不相同。《十一种孤独》顾名思义,着重刻画的是城市中各式人物生活中的各种孤独,这种孤独的来源或是环境或是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