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雕刻时光—《追忆似水年华》
在开始阅读追忆似水年华时,总是觉得作者像一个敏感的神经质。神经兮兮的把感知的触角伸向生活的所有角落、身边的所有人,再以细腻的笔触将这些神经兮兮的感触描述出来。而对于这些细腻到琐碎的观察、敏感到神经质的小心思从开始的阅读体验来说,是无聊、乏味的。但真正让我爱上这套书的是第七卷《重现的时光》。在读这卷之前,对这套书的整个印象只是一个敏感体质人的自絮自叨的自传式的记录而已。里面最让人欣赏的只是有一些行文特别优雅、细腻的文段,如“我与她共有的这一片平原仿佛使我们更接近,把我们联结在一起。我当时想,这股清风曾从她的身边吹过,风的悄声细语传来了她的某些消息,只是我听不懂罢了(《追忆似水年华·在·在斯万夫人周围》)”。但如果仅仅只有隽永优雅细腻的文字,无论如何也是当不起不朽的评价的。在开始阅读时,也一直读的磕磕碰碰,这套书是我这么多年阅读生涯中阅读时间跨度时间最长的一套书,从开始阅读到真正读完,前前后后大概拖了七年。当然,这些年也不是一直在读,偶尔想起来了就又开始读,但读到中途,总是由于细腻到琐碎的文字,平常到无聊的内容而放弃。但又被作者那种神经兮兮的笔触所迷醉。所以,一直是在中断又开始,中断又开始,反复循环。其中第一册可能大概读了四次,第四册读了三次。最终直到今年读到第七册时,才真正体会到这部作品的伟大。
如果我没记错,在学校学会的语文老师教的是评价小说要从情节、人物、环境三个要素来展开。要有丰满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细腻具体的环境。从这三个方面来看,《追忆似水年华》无论如何来说算不上一部杰作。首先说人物,作为一部多达200万字的巨著来看,其塑造的人物的形象似乎读到最后还不是特别清晰,即使如主要的人物斯万,希尔贝特、德·夏吕斯似乎都无法准确的将其具体形象根据书中的描述画出来,似乎作者在行文中故意模糊了人物的身高、体重、脸型,眼眉等这些我们在通常的小说中能给看到的人物刻画要素,这些内容有,但分散在各处,需要我们在脑海中组合重建。作者对这些主人公的着笔似乎更侧重在对这些人物性格、思想的塑造,或者说这些人物的形象在作品中并不是具体的人物,而是意识根据具体人物和自己思维变幻而重建的人物。所以我们能感受到人物,但总是说不清人物具体长什么样,似乎更类似于一种山水画写意的人物形象塑造方式;再从塑造人物的数量来说,如果单纯的用本书的篇幅和塑造人物数量的比值来衡量,本书的人物塑造无论如何不能说优秀。从情节上来说,本书的情节更是零散,也许我们可以将其主要情节内容概括为巴黎贵族沙龙的余晖。大部分都是贵族沙龙场景的再现,以及在各个贵族沙龙之间来回的事情,并且,各个沙龙、各个沙龙的谈话,都不存在着直接的情节衔接性,单从来看,不仅是各卷之间的内容连贯性极差,甚至具体到每一卷的内容之间,每个段落的内容都存在着极大的跳跃性,往往上一句还在这个事件,这个场景,下一句就切换到了毫不相干的另一个场景,而这一切唯一的衔接可能就是作者脑海里的念头又转了一个弯。所以我想着也是意识流作品的阅读体验会存在两个极端评价的原因,一类说很好读,一类说读的很难懂很慢。就我自己阅读来说,阅读意识流作品比一般文学作品更需要专注,专注即流畅。因为意识流作品不存在逻辑、事件等能帮助我们记忆和串联的东西,如果不专注,找回来又需要很久,阅读难度自然就上来了。最后,就环境来说,整套书的环境可能围绕在贡布雷,斯万家,盖尔芒特以及巴尔贝克可能中间还穿插了一小段的威尼斯,整个作品的活动范围按照网络流行的度量方法,尚不及半个通辽。但就是这么些为数不多的人物、无数次的贵族沙龙和不及通辽的范围,在作者手中就创造出了这部不朽的杰作,似乎难以让人信服。
但就我来说,在彻底读完第七册后,回过味来翻了一遍前几册的内容,才逐渐被这部作品所折服。这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个人的一生。但他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通过对人物编年来或者是人物事迹来将人物的一生串成一串。他似乎更像是人在老年以后,作者在自己脑海中的沙滩(如果人的脑海真的也是有砂糖的话)上行走,回顾整个人生,时不时的捡拾沙滩上的晶莹靓丽的贝壳,并把它们展示给读者看一样。单独拆开来看,这些贝壳都光鲜无比,但作为旁人我们似乎无法简单的将其串成串,只有当我们深入到作者的年华中后,我们才会知道这些贝壳为什么对于作者来说那么珍贵,为什么值得展示。刨除情节、内容、环境这些明显的因素,我们可以认为这部作品涉及到了作者的童年(在斯万家),爱情(,在少女身边,女囚),死亡和追忆(重现的时光),这几乎涵盖了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命题,对于每个普通人来说,这些主题并不见得会如小说或历史人物那般波澜壮阔,落到具体的情节上来看,看起来细碎而无聊,但这确实绝大部分人的人生的真实写照。在最开始阅读《追忆似水年华》年华时,读了前面的导读,当时读的迷迷糊糊的,现在也忘的差不多,只记得有很多时光这个关键词。但始终不明白,在这部作品中时光是以怎样一种方式存在,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将作者自身逝去的时光呈现。
最开始阅读时,在脑海中我一直想象成,每个人的大脑像一个精细的核雕,我们每个人随着时间的变换和自身的记忆,将一些重要的场景和感受在上面雕刻。在整部作品中作者给我们呈现的就是作者自己一生的雕刻成果。当时感到震撼的一点是,每个人的大脑皮层是多么复杂,可以将这么一部巨著索要包含的场景,都镌刻上。无数次在想象作者脑海中大脑褶皱,到底镌刻的多么精细,也许还分区域划分,构建有索引,不然作者怎么能对文学、建筑、雕刻、音乐等各种艺术评论信手拈来(读不懂,但大受震撼)。但读到最后才发现,也许作者展示给我们的是自己一生的雕塑作品,但这种形成过程,并不是随着时间在大脑皮层中记忆作品中的这些重大时刻。而是每个人的时光一直在不断流逝,随着时光的流逝会冲刷大量的流沙到脑海中,直到在脑海中积累形成岩石,而作者所做的事,将脑海中的岩石,用作者的笔雕刻成一部伟大的作品。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并不是在于人物如何丰满、情节如何连贯、环境如何波澜壮阔,而是在于其提供的一种回忆和追溯时光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仅是我们老年时追忆人生的方法也是我们年轻时体验生活的借鉴,更是一种全新的文学创作方式。可以说,通过作者对其人生的雕刻,在想象中将整个人生谱成了一首具有多个主题的交响乐。离散的是作品中的每个主题,但浑然天成的是作者一生的时光。
最后,《追忆似水年华》目前的国内存在着两个翻译版本,一个是徐和瑾译本一个是上译的合译本但目前两个版本似乎都存在一些不足,第一个译本是徐老没有翻译完,只翻译了前面四册;后一个译本是14个译者的合译本,不同译者在行文风格上存在差异,尤其是在读完第一册接着读第二册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这其中的差异。同时,还有译者在一些词上的翻译存在着不统一,例如书中反复提到的拉贝玛出演的戏剧《淮德拉》,第一册,第七册等其余几册都是译成《淮德拉》,但似乎第六册有几处译成了《维德拉》(电子版,需要翻纸质版确认,但我有点懒)。这还是我完全不懂法语的前提下,能读原文的话,对照原文可能会发现更多的差异。但目前没有其他选择,可能也学不会法语了,只能先读这个版本了。但是无论如何,我还是强烈建议静静的读完这套《追忆似水年华》,读完也许你跟我一样也会偷摸着长出大大小小的触角,捕捉人生中更多的感触,并将其在脑海中的沉积岩中做成化石,以便将来,大家老了能一起雕刻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