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两周记
从6月17晚上抵达广州算起,已经在广州待了两周。今天在妹妹的帮助下,总算把出租房收拾妥当,所有的家具日用、书籍都摆放整齐,工作桌挪到了正确的位置,并且完成了里里外外的打扫和擦洗。不仅让整个出租房有了焕然一新的感觉,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归属感。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到广州,算上今年上半年的两次广州之旅和小时候一次无记忆的治病之旅,这已经是我第四次到广州了。但我却从来没有觉得它有一丁点可爱,多雨、闷热、潮湿、拥挤、到处是喧嚣的市井味。
刚到出租房的第一天,我就被门口那个近15度的大坡摆了一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推着轮椅上去了,却发现全身视乎已经湿透,然后第二天满城找买电动三轮的地方,都没找到。后面接着几天全是整天暴雨,暴雨,一出门要么被淋湿,要么就被热汗打湿,总之除了在空调房里,全身似乎都没干过。出门一推轮椅全是坡,问路时大部分人回答都是冷冷的,出租车被拒载,打滴滴还被司机嫌弃,甚至去快递代收点取个快递,箱子稍微大点,还要多收你五毛钱。好不容易从十几公里外买了电三轮,上路才发现广州的马路如此曲折,逼仄,没有人行道;公交站台设立混乱,十米之内设两个公交站;到处是红绿灯交叉的弯曲路口;到处是高架桥,很多掉头的路口设置在高架桥下的单车道处;行人随处过马路,司机掉头也随意。进屋发现也是闷热不堪,加上屋里刚寄来的行李杂乱无章,去拿陆续寄来的快递,更是需要上下斗坡。初来那几天,每天下班回来总是看着我胸前抱着一个大快递箱子、脚底下还夹着一个,在那个陡坡上来来回回。所有的对新生活的期待,被生活的琐碎击的粉碎,我无比怀念北理的宿舍、食堂;北京温暖的阳关和校园周围便捷友善的快递小哥。
那几天,我总是觉得无比的烦闷与艰辛,我总是千方百计的在找适应这座城市的方法。从最初开始找一楼的房子,到决定如何出行上班,到电动车如何充电,到熟悉上下班的路线。这一切的一切,都使我精疲力尽,那几天妈妈无数次视频电话中问我能不能搞定,我都说没问题,其实那几天我确实是真的是觉得精疲力尽。我确信我能适应,但是我不知道会需要多久,我像是一个在城市中央学步的孩子,不知道哪些地方可以依靠,哪些地方需要避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慢慢的被解决。从来广州之前找房子,到来广州之后办入职手续,到买电动车,再到办理入职手续,最后到适应和安顿。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大家的帮助。最初房子时,指导老师黄主任亲自帮忙联系了物业的孔老师以及叶老师帮忙找;房东关叔仔细的考虑了我生活方面的特殊需求,尽最大的努力进行了满足;人事处文处和杨老师等都热心的帮助我办理了基本的入职手续,杨老师还亲自登门了解了我生活上的困难并提供了帮助;同课题组的慧姐,桂群,林老师以及二位周博和导师们都积极的帮我适应课题组的工作氛围创造工作环境。从未谋面的朋友,大神张健不仅为我推荐了购买电动三轮的地方,还亲自过去陪我购买。女朋友也帮助我购买了炊具和基本的生活用品,今天妹妹也来帮我彻底把房子整理好了。最后,在北京的师弟师妹们如晓东、正文、中枢、慧玉等都热心的帮我处理了离校后最后的一批手续工作。
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渐渐的适应了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我摸清了从住处到工作处的最短路径,基本了解了在广州骑车的常见骚操作;基本完成了工作电脑的环境配置,进入了正常的工作节奏;住处慢慢的变得整洁有序,书墙也建立了起来;甚至都开始觉得雨、弯曲的马路,充满人性化的人行道、公交站也慢慢变得有点可爱了。最后,我想感谢所有到广州来遇见的新的朋友,是你们的帮助让我在这里觉得舒适温暖,遇见你们是我的幸运。
总之,借用网文《剑来》中的一句话:羊城,没什么好的,也就人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