泯灭之路——大屠杀之根源、历史与余波

关于屠杀这一沉重历史主题的书籍,通常仅需要对屠杀的场景进行如实的刻画就能激起读者心中对于弱者的同情和施暴者野蛮行径的愤恨,从而引起深度共鸣。但是如果这类书仅仅能激起同情和愤恨,而不能引导我们进行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想来也算不得高明。想要在引起读者情感激荡的同时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不仅需要合理的组织相关历史材料,还需要在引入作者本身思考的同时结合材料进行严谨的论证,此外,在论证时还需要尽量克制作者自身的情感好恶,做到客观,冷静。从这几点看来,《大屠杀——根源、历史与余波》就是这样一本严谨、冷峻、沉重又发人深省的书。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总让人有一种置身黑暗囚笼的感觉,这囚笼不仅仅是犹太人的囚笼,法西斯主义者的囚笼,更像是全人类的囚笼。从作者对犹太人遭遇的大屠杀根源的追溯,我们能够发现,大屠杀的产生并非是偶然事件,而是早就埋藏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

在本书中大屠杀指的是在二战期间(1933年至1945)年中,纳粹德国及其同盟国给犹太人以及其他民族(主要包括吉普赛人和残疾人)带来的那场灾难。整本书从整体结构上来讲,首先从犹太民族、犹太教以及基督教的历史开始,从而进一步引出了20世纪早期的种族主义以及欧洲反犹主义的历史根源。在整体历史的基础上,再从希特勒个人的经历开始,对其个人反犹思想的形成进行了剖析。从历史溯源可以看到,在欧洲反犹主义由于犹太教与基督教教义的冲突一直存在,而从希特勒个人的经历看来,其反犹主义和其个人的遭遇没有必然联系,前期其对反犹主义的鼓吹更像是为了博取政治支持的一种手段。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对整个大屠杀时期(1933-1945)屠杀的具体历史的描绘,主要包括德国及其各同盟国的反犹历史进程和大屠杀的实施过程、措施和这场惨剧的真相。从过程上来看,各国的反犹进程大体上先是通过立法剥夺犹太人的工作和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再通过宣传,放大普通民众对犹太人的仇恨,再诉诸于民间和政府的暴力机关,最后发展到由国家机构统一执行灭绝计划。其中在这一过程中以纳粹德国的党卫军中的特别行动队最为残忍。其制定的“最终解决”方案是一套完整的,并且完成初步执行的种族灭绝政策。通过对大屠杀历史场景的再现,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不仅向我们再现了那幕凄绝的人间惨剧也通过大屠杀亲历者口述的引用向我们传递了受害者的绝望与无助。此外,作者在这部分不仅关注了大屠杀的主要受害者犹太人,还对其他诸如吉普赛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受害情况进行了探讨。但是遗憾的是,对于这两类人在事后反省中很少被提起,作者引用的历史史料也稍显单薄。

在通常的历史教育中,我们会认为大屠杀的施暴者仅仅是德国纳粹。但是在这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揭示了更为宽泛意义的施暴者。那就是欧洲德国的胁从国、征服国的傀儡政权、以及中立国。在大屠杀的过程中,德国的胁从国直接作为德国的附属,实施与德国类似的反犹政策,并且有不少国家有向德国移送犹太人的行为。而作为德国征服国,由德国建立的傀儡政权更是扮演着走狗与打手的角色,其中最为突出的莫过于波兰和法国的傀儡政权。而作为中立国的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甚至美国等在屠杀中过程中都有拯救数万犹太人性命的机会,但出于对本国利益以及国内潜在的反犹主义的担忧,这些中立国都只对犹太人遭遇的大屠杀做了一些象征性的努力,在其中仅仅是某些个人以私人的名义在努力。中立国中仅瑞典一国在拯救挪威的犹太人中的行为堪称举国义举。在阅读本书第二部分时,我不时的为犹太人的凄惨遭遇而感到悲伤,而在阅读者第三部分时,我更多的是在为全人类而感到悲哀。在遭遇大规模如此灭绝人性的灾难时,我们几乎所有的人,所有的国家都能冷漠的选择袖手旁观。不仅要问,人类天生的劣根性在经历几千年文明的育养后,还如此的根深蒂固吗?

也许在人类的整个历史长河,大屠杀期间的几十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历史切面,但大屠杀带给整个人类的疮疤却应当被永久铭记。本书最后一部分中关于大屠杀之后的审判、逃犯的追捕以及受害者的索赔的记述,并未能带来任何补偿快感,更多的是沉痛的思考。因为在战后,还有许多围绕着受害者的“死结”等着去解开。不仅包括受害者身体和精神损伤的康复、也包括对反人类罪犯的追捕还包括无家可归,也无公民身份受害者的安顿。此外,诸如苏联这类战胜国,其迫害犹太人的行为可能永远也不会有受到审判的一天。也许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对很多“大屠杀”幸存者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仅仅意味着另一场斗争的启幕——这一次的斗争目标,是生存权和公民权”。

大屠杀的出现是整个人类文明计划的悲哀,它的诞生不仅是由于种族间的生存资源争夺,也是由于人类对同类之间生存权的漠视,更是由于某些种族对整个人类的背离。在全人类中达成不同民族、信仰、肤色的人都具有平等生存权的共识,是避免此类惨剧发生的有效途径,也是21世纪人类文明进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