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慰藉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都坦诚的承认自己关于哲学的无知与浅薄。并且曾经试图阅读过一些哲学作品,从实际来说,很少有能顺利读懂的。既难以把握哲学所具有的基本的逻辑概念更别提一些更为高深的其他方面了。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从目录看和目前市面上所流行的一些次品成功学书籍并无二致,都是诸如对挫折的慰藉,对缺陷的慰藉等。但这本书是从哲学的角度并结合六位哲学家的思想和一些事迹进行阐述。

本书共分为六章,总共选择了六位哲学家来分别说明六种不同的慰藉。如前所说,对于哲学我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但从作者的笔下通过对六位哲学家的分析,让我认识到哲学不仅仅是慰藉还是智慧。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看待事物的思辨方法,来阐述在个人与世不合时如何选择,通过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思辨方法,考察我们产生不一致意见的事件从而来做最终的决定。伊壁鸠鲁对于快乐的理解,让我们明白钱财并不是快乐的必要条件,在无钱财的情况下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快乐。快乐不是那么容易获得,可是阻碍绝不是来自金钱。“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人生之中挫折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面对挫折时既不应当逆来顺受也不该一蹶不振,在塞内加看来,遭遇挫折之后我们可以选择优雅的方式面对,从容淡雅,而不失风度。法国哲学家蒙恬在其随笔全集中坦然的面对了自身的缺陷为我们面对自身的缺陷提供了参考。通过分析蒙恬的救赎哲学,作者最后得出“如果我们承认自己的弱点,不再以自己所掌握的本事而自诩,那么我们以自己特有的半是聪明,半是本当的方式,终究还能达到差强人意的程度”。阿瑟·叔本华被称为最伟大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他始终坚信的信条是“人生是悲苦的”,在人生的悲苦之中,也许我们可以化眼泪为知识,为智慧的哲学,如同叔本华一般。作为推崇悲苦的哲学家尼采,在面对困难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其“使我们感觉好的不一定对我们好,使我们感觉痛的不一定对我们不好”这点和中国的语言《塞翁失马》颇为类似。

《哲学的慰藉》这书的年龄可以说是还很小,不过读完一遍后,他已经成为我所认同的在世作家作品中的经典之一,不论是文笔还是思想,都属于上乘之作,推荐看成功学还不如看这个思想深邃文笔优雅的随笔作品。最后这句说法,是出自作者的自序,作者认为自己并不适合作为一名小说家或者其他类型的作家,而是更适合于做一个随笔作家。

![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img/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