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熟悉这句台词的人,肯定一眼能够看出这是97年冯小刚的贺岁片“甲方乙方”的结束语。97年到2013年,转眼间16年过去了,也许我们已经很难想起书店老板的巴顿梦,厨子的闭嘴梦,更难想起,自己曾经有过的那些美好的憧憬。

阅读全文 »

读这本北欧现代诗选完全是处于偶然,在图书馆找书时,忽然遇上一本手感颇为不错的书,也没细看,就借了回来。封面绛红色,也特别简洁,不过总的来说还是有股俗气在上面。

阅读全文 »

知道芥川龙之介并不是源于他的作品,而是日本文学中的芥川龙之介的奖开始的。他最著名的作品《罗生门》买了到现在还原封不动的摆在桌上。《中国游记》是以芥川1921年游览中国见闻为基础写的游记。本书主要包括上海游记、江南游记、长江游记、北京日记抄四个部分,当然这是除去了本书的自序和杂信一束部分来说的。先说说看这书的总体感觉吧,相当一部分是愤懑,愤懑之余带着一丝莫名的悲哀。芥川笔下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描写代表着当时中国在外国人中的状况,从作品中看当时中国的状态是社会落后、民生凋敝、毫无生机;人民粗鄙愚昧、有种文明尚未开化之感,社会公共基础设施一片空白,更别提民众素质了。读到这些心里自然是有种不平,认为作者在短短的几个月行程中肯定未能全面了解我中华五千年文明,但其所描绘的社会现实却又不能不让我为当时中国落后的现状而感到悲哀。

阅读全文 »

  • 问:嗨,有什么值得自豪的事吗?都二十五了
    自豪的事,大概是没有的,毕竟二十五了,既没有做出什么惊世的成就,名声也不响亮,更别说有什么多余的财产了,身无长物的样子就算心里再满足也难找出什么自豪的事吧。不过多少对自己还是感到欣慰的,顺顺当当活了二十五年,在天朝困难模式下多少算是一种本事了,且偶尔自娱自乐,笑笑自己也笑笑别人,生活多少还能说得上是不坏的。

    阅读全文 »

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本书并不能算作是作者的文学作品,这本书是马尔克斯从1944年到2007年间公开演讲的讲稿。从作品的收录时间跨度可以看出,作品所关注主题的广泛性,书中既涉及到了作者对文学的看法、也讲到了作者自身的生活,如友情等、还提到了作者所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如:西语文学的发张、核危机等问题的认识。

阅读全文 »

很难想象,爱情这个通俗而又永恒的话题,能用如此易懂的语言辅以严密的逻辑中论证的如此深刻。《爱的艺术》作为著名心里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最负盛名的作品,时常被奉为当代爱的理论的圭臬,畅销不衰。

阅读全文 »

很遗憾,过了两个多月之后,我再来写《恶时辰》的书评很难回忆起书中有哪些特别深刻印象的人物了。如果从塑造人物形象来说,马尔克斯的这部作品倒确实是不如其他的作品那样出色,因为出版年代十分接近的缘故,很多人把《恶时辰》看做是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前的一次演练,因为在这部作品中已经提到了马孔多小镇,有人甚至认为这个小镇就是马尔克斯的“虚无之地”——马孔多早期的原型。正如马尔克斯自己所说,他在作品中的主体永远是孤独,不论是拉美的孤独还是其他的孤独,关于恶时辰,马尔克斯曾说过:“我所满意的是描写孤独的书,你在《恶时辰》

阅读全文 »

上校一词在马尔克斯的作品中多有出现,从《百年孤独》的布恩迪亚上校到《枯枝败叶》中的上校。到这部《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很遗憾,我没有去自信的考校过在军衔制中上校代表了什么样的职位,但至少从马尔克斯的作品中看不出上校到底代表了多大的官。在《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上校是万人敬仰、统帅反政府武装的头号司令员,在《枯枝败叶》中上校是位正义的退伍军人,而在这里上校是退伍后生活窘迫,每个礼拜五等待着政府发放退伍金的老兵。正如“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看这部作品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觉。有人和我说过看完的

阅读全文 »

最开始接触的D.H.劳伦斯的作品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当时可能是冲着这本书禁书的名头去的,留下的印象还颇为深刻。译文出版的这套劳伦斯的中短篇小说共收录了他的十篇中短篇,严格从篇幅上来讲,都应该算作是短篇小说,最长的估算也不到三万字。这十篇小说的取材大都集中在年轻男女的爱情方面,因此简而言之—小情歌,语言和情节方面给人感觉朴实,行文简洁丽,景物烘托手法运用娴熟。

阅读全文 »

在印象中,林徽因一直是一个知性、典雅、睿智的女性。当然,初次知道她确是因为徐志摩的缘故。《谁爱这不息的变幻》收集了林徽因从31年到48年共计61首诗,长短不一,常的如《红叶里的思念》、短的如《一天》、《对残枝》,语言明丽清新,在之前,我一直不明白新月派的真正特点,林徽因的诗读来,新月初升,清风徐来,水气氤氲之感扑面而来,第一次深刻的体会到现代诗所蕴含的美。开始读现代诗时,受古诗词的影响,特别喜欢那些音韵和谐,读起来节奏感强的诗,从林徽因的诗中体会到了诗歌的另一种美,用并无韵律或者是很少韵律的词句,也可以写出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