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时代—— 我在王小波身上读到了奥威尔

王小波在白银时代中的预见,至少在时间上已经到来。书中提到的几个时间点,2010年已经过了;2015年马上就来;2020也不远了。至于最后的黑铁时代想来也和一九八四提到时代一样,正在发生或者是可能即将发生。

《白银时代》和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一样是包含了政治寓意的小说,也可以算在是反乌托邦小说之内。每次读反乌托邦小说最为深刻的感受无疑是毛骨悚然,从《一九八四》到《美丽的新世界》再到这次的《白银时代》。反乌托邦小说描绘的社会最大的特点是消灭个体差异,实现社会平等!就如书中的谜底“未来的世界是银子的,在热寂之后,整个宇宙同此凉热,没有差别,沦为一片冷冰冰的、稀薄的银色混沌,这就是白银时代”。当然,在这里无意给乌托邦下定义或是来对这几个反乌托邦小说进行对比。只是说说王小波的《白银时代》。

《白银时代》是由几个独立的短篇小说组成的小说集,说到主人公的话,王小波的小说几无例外都是王二。如果说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构建的是乌托邦社会的政治全景的话,那么王小波的《白银时代》刻画的就是乌托邦社会的生活片段。王小波笔下的《白银时代》中提到的社会生活的侧面,都是给人极度压抑的感觉,在书中的社会中所有的人都丧失了自我,生活毫无意义,人们也不会存在任何思考生活的意义的想法。一切不统一的步调都显得另类。社会需要的不是个性鲜明的公民,渴盼的是统一生产的产品。人人都做社会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从这点上来想:集体的民主和专制一样可怕。

之所以,说在王小波身上读到了奥威尔,除了两者都是写的乌托邦题材外,还包括了二者作品在其它方面的许多共同点。《白银时代》和《一九八四》一样,都写的是十几年后的社会,《一九八四》是奥威尔在1948年写的,《白银时代》成书时间,按照推测应该在92年到97年之间。两本书大约写的都是三四十年后的社会。《白银时代》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在白银时代中,越是知识分子越是没有尊严和地位,相反,那些没知识的人确是能如鱼得水。如《2010》中的数盲症患者是管理者,物质优先供给,还有非数盲症患者来复试。《黑铁时代》、《黑铁公寓》中的表哥,作为房东,大字不识一个,却能拿着手铐牵着房客到处溜,知识分子的房客像狗一样被其豢养着。与《一九八四》相比,《白银时代》的语言更显荒诞一点,写的事情也显得颇为滑稽,这是王小波一贯的套路。除了这层,在我看来,《白银时代》还带着批判现实的韵味,书中提到的文字审查,环境污染,艺术被当成另类,犯错误的人被送到盐碱地劳教。从这方面来说,《白银时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九八四》也不为过。

王小波在语言上,总给人一种懒散,滑稽的感觉,一方面这是作者戏谑的语气,另一方面,也包含了部分的无可奈何。作为经历过文革十年的知青,无论如何也忘记不了那段历史所带来的伤痛,而作为作家,却又不得不去拨弄那心上的伤疤,一遍遍的咀嚼,慢慢品味这种苦涩。最终想来也只能是这种戏谑的态度。有些事情,并非不想严肃的说出来,因为那本是正经的事,但需要用反讽来掩饰苦涩。上次,一朋友提到了王小波的小说读着比较难懂,这本《白银时代》中除了白银时代那篇比较难懂外,其他的还好,没有太过复杂的情节或者语言,只要是不去刻意理解其政治寓意,读来也是很轻松的。白银时代那篇之所以难懂是因为,小说是在几个故事之中切换,包括王二本身的生活,以及王二在书中作为公司作者在写的“师生恋”和“沙漠里的故事”。这三个故事之间的切换的界线并非太明显,如果不认真的话容易掉线!

读过王小波的杂文就会知道,对王小波写作影响最大的作家是乔治奥威尔和杜拉斯。而白银时代可以算作是这两者影响的结合产物。用杜拉斯的手法,写了乔治·奥威尔的题材。所以,更为准确的题目应当是:我在王小波身上读到了奥威尔,看到了杜拉斯!

最后,颇为悲伤的对照了一下,我们所经历的2010和书中的2010,有几处还是颇为相像,好在还没有完全一样。不过谁又知道2015和2020怎么样呢?

baiyinshid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