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的隐喻——失明症漫记
读完一本二百页的小说,却没有任何人物(也包括动物)名字出现,想来任何人都会感到惊讶的!没错,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就是这么一部让人惊讶作品。通篇小说的人物都没有名字,都以职业名称或其他指示代词出现,诸如:医生、医生的妻子、第一个失明的人、第二个失明人等等。但如果以书中所有人物没有名称简单的揣度书的可读性就打错特错了。虽说这本书是典型的隐喻手法,可是书中的情节相当简单,人物也不多所以仅仅采用指示代词,并不会让人觉得混乱。当然,在我看来,人物没有名字,也是作者隐喻的一种方式,这点后文再议,先来看看书的情节。下文剧透,慎入!
整本书是以在全国感染蔓延的一场白色眼疾为背景的。从在路上的第一个忽然失明的人开始,白色眼疾开始在全国蔓延,政府迅速采取了隔离措施。作者选取了最先开始被隔离在一座废弃的精神病院的一群失明患者为例,描述了失明后的世界。主要人物包括,医生,医生的妻子,带眼睛的小姑娘,白内障的老人,斜眼小男孩等。从最初被发现白色眼疾有感染性开始,这群人就被隔离。伴随着疫情的加剧,隔离区的人越来越多,条件也越来越恶劣,渐渐的整个隔离的疯人院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社会。即使都是生活在同一困境中的盲人们,也采用着民主投票的原则配以野蛮的暴力,来集中食物分配,床位等资源分配,而被统治的人在习惯中对这种统治变得依赖。即使是完全被侵犯权利,只要有苟活的希望都在竭力维持,弱者还怨恨反抗的人,因为他们的反抗带来了更残酷的统治。当疫情越发严重,进入隔离区的人越来越多,医生的妻子,唯一一个看得见的人,再也忍受不住屈辱,用剪刀杀了掉了领头的统治者。最后,当全国所有人都陷入了失明症之后,随着一把大火,隔离区被焚烧殆尽,逃生的盲人们在满目苍夷的城市中苟活,寻找残留的食物。城市交通瘫痪,卫生条件极差,所有的盲人都在想尽千方百计寻找食物,这是一座被黑夜笼罩的城市,这也是一部冷酷的作品。
关于这部作品的隐喻,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然而,无论如何,背后隐射的冷酷的世界正是我们所生存的世界。麻木、自私、虚伪充斥着整个社会,也许某些人生活的很好,但整个世界却不好。我们所有的人,都如隔离区的盲人一样,受过这世界的各种凌辱,却总能为自己找到继续苟活的理由。我们因为自私的基因,拼命在阻止世界往前发展,拼命的鼓励人摒弃自己的良知,拼命的将所谓的“民主”观念强加于整个世界。我反对民主,正如我反对独裁!在黑夜中读关于黑夜的隐喻,毛骨悚然之际,也看见了一缕阳光。
最后,关于书中所有人物都没有名字的问题,个人理解是,这部作品中所描写的是一个群体性行为,通过一些可用于泛指的指示代词来表示人物暗含着每个人代表一类人的意义。正如,面向对象编程中的类名,在这里不需要实例化!
后记
若泽·萨拉马戈是葡萄牙作家,他因《修道院记事》获得98年诺贝尔文学奖,2010年去世。这篇《失明症漫记》是南海出版社的版本,纯黑的封面点缀着湖蓝的书名再配上简单的线条,给人以一种神秘和压抑的感觉,和书的内容十分贴切。
南海出版社近两年来,在出版外国文学的译本方面做的非常好。出版速度快、翻译质量高、书本的装帧都十分精美、性价比高、纸张的质量也不错,字体较大,读起来很轻松。书的前言部分,也没有译者序这种多余并且影响阅读的东西,个人十分喜欢。最后,放上这本书的封面图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