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误区
长久以来,一直坚定的认为阅读是增长智慧的最佳途径,颇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情怀。但近来逐渐意识到自己在阅读方面还存在着几大误区。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知识”和“智慧”是等同的,实则不然,仔细思索会发现“知识”与“智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知识是包括被验证过的陈述,步骤以及被记录的信息和数据。柏拉图在对知识进行定义时指出知识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被验证过的、正确的、并被人相信的。从三个要素来看,知识是已经存在的,并且在实践中得到过验证。智慧则是包含:感知,推理,记忆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能力。阅读的大部分过程是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通过阅读我们能获取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是知识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获得了智慧。智慧的获得需要我们在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推理、联想、对比等思维活动。有句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简单来说这句话讲的是不同的读者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但也可以认为是在阅读同一本书的过程中,每个人获得的知识可能相同,但对于智慧的增长那是几乎不可能相同。因为后期的思维过程会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感知能力以及以前知识的积累量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在我看来,阅读只是智慧的药引子,真正有用的是在阅读后的思考。从小读“学而不思则罔”,但在真正阅读的时候又常常忘得一干二净,很多时候阅读的智慧获取率太低了!
上次在读到伍尔夫的一句“关于读书,一个人可以对别人提出的唯一指导就是不必听什么指导,你只要凭自己的天性、凭自己的头脑得出自己的结论就可以了。我觉得,只有你和我在这一点上意见一致,我才有权提出我的看法或者建议,而且你也不必受我的看法的束缚,以免影响你的独立性。—— <伍尔夫读书随笔> ”感慨颇深。因为偶尔会有朋友让我帮忙推荐书单,每当此时都会不自觉的变得慎重。在我看来,书对人来说就像中药,书单则是要放。要开出好的药方,一方面要精通望闻问切,了解阅读者的性格,兴趣以及阅读的目的;另一方面还要精通药理,要了解书的特性,书的侧重点以及书的类型,相同的书对不同的人产生的作用可能完全不同。。另外,书单作为一副中药,还不能忘了药有君臣佐使,要有主次。神农尝尽百草才能施药救民,想来只有读破万卷才能给人推荐书单了。这么综合衡量的推荐本事,对于我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给人推荐书单,并且还沾沾自喜之时,已经不自觉的走进了阅读的误区。
在读书人的骨子里还藏着清高的毛病。喜欢阅读的读书人在这方面的毛病则更为突出。在阅读时会轻易的对一些自己不读的作品妄作论断。比方说我就经常在言语中鄙视了郭小四的作品。但实际上,他的作品我了解不多,只是翻了几分钟而已。这完全不是客观的表现,一个真正成熟的阅读者在自己没有认真了解一部作品之前,是不会妄下断语的。真正客观的评价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客观公正,心态平和的基础上的。任何带有个人情绪的评判都是不公正的,没有充分了解就断言某某作品某某样都是错误的。我经常撰写书评,但在很多时候,会明显的带着个人情感去评价,这完全不是真正成熟的阅读者该有的做法。带有情感的评价会很容易连带着你的情感传递给你的读者,写其他的文章可以,但在撰写评论性质的文章,如果还是以个人情感为基础,那未免就太过浅薄了。
以上是在最近关于阅读的思考中的一些心得,写下来,一方面用来分享,另一方面则是用来警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