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的悼念——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是今年到目前为止阅读的小说中让我最为震撼的!这种震撼是一种来自心灵的冲击,我们这一代人自小就接受了爱好和平,谴责战争的教育!但此前从未有哪部电影,哪本书,让我如此的体验到战争所带来的无奈!西线无战事讲的是在战争中士兵的无奈,读来却让人觉得生活有时也是一样无奈!
从篇幅来讲,西线无战事定是短小精悍的流派!正本书不到200页,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随处可见,下面挑几处个人觉得最为深刻的来说说它给我带来的震撼。首先是主人公保罗的班主任坎托雷克在校园内动员整个班级的男生报名参军的场景,在不断的鼓吹下,即使连一向胆小的贝姆也被说动与大家一起报名参军!这群未经世事才十八九岁的男孩带着最初的兴奋与好奇走进了军营,进而到了残酷的前线。鼓动的力量在作为教育者中得到了展现,这群稚嫩的男孩被上一代人空洞圆滑的言辞鼓动,放弃了原有的工作、结婚、文化的生活轨迹,走进了战争中,从而被毁灭。“对于我们十八岁的人来说,他们本该是我们走向成人世界,走向工作、责任、文化和进步的世界,走向未来的介绍人和引路人人。有时我们嘲笑他们,稍微玩弄他们一下,但归根结底,我们还是信任他们的。” 无论如何作为教师都背负着年轻人的引路人的角色,即使再调皮的学生,归根结底还是信任教师的,而在战中中作为教师的坎托贝雷却成为了推波助澜的工具,很难谴责说他不对,也许他自己也是被鼓动的一员,只是将这种思想传达而已,毕竟“世界上有成千上万个坎托雷克,他们个个深信,自己在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做最好的事”。卷入战争时代的无奈由人生引路人的鼓动开始,想来颇为讽刺!
本书的情节是以主人公保罗这一代人对战争的态度来串联的!从参军时的兴高采烈,到第一次见识到贝姆的意外阵亡,再到亲眼目睹克默里希在军医院中慢慢死亡!在经历过这些后,保罗这代人对于战争的态度已经从盲目变为怀疑!克默希里之死是本文中描写最为震撼的场景,从进医院开设 “脸色蜡黄又苍白,脸上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皱纹”,这自然不是真的皱纹,这只是出现在十八九岁上年轻人身上的死亡的征兆。抢救时医生说的:“我今天已经截了五条腿”;死亡后的 “ 我们必须把他弄走,这张床我们还要用 ” 都让人感受到了战争洪流中生命的无奈。让人无法抗拒的死亡,让人无法阻挡的绝望。在这个场景中还写到了一个细节,米勒一直希望得到克默希里那双漂亮的靴子,从常理来说,对将死之人所这种是很不合理的,但在战争的场景中,这一切变得顺理成章,在克默希里死后,米勒和“我”马上在催促中带着克默希里的靴子走了,仅仅是因为外边的伤员还等着用那张病床!如果说第一次贝姆的死,给年轻人带来的是迷茫,那么克默希里的死已经给他们带来了绝望。”青年!我们大家都没超过二十岁。可是年轻吗?青年时代?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我们都是老人了。”
在这本书的扉页中写着”这本书既不是谴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在读武侠小说时,我们通常会见到武林高手金盆洗手的场景,不过一般到这种场景的时候,能功成身退的人少之又少。最为典型的当属笑傲江湖中的刘正风了。所以古龙才有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叹。战争比所谓的江湖更为残酷,它会烙印在经历过的人骨子里。书中保罗告假回家,本来期望着回到家就能过回原来的日子,但即使到家了,战争所带来的创伤依旧难以掩盖,即使再战争中活着,可生活已经被战争摧毁。回到家中,保罗看着母亲和姐姐在眼前,却始终觉得隔着一层纱。在部队身高的变化也让家中的衣服变小,军服反到成了穿着最舒服的衣服。家中因战争带来的困窘,整个国家所弥漫的气氛,克默希里母亲悲戚的面孔,人们对于前线好奇的询问,这一切都让人战争的气氛笼罩着整个国家的一切!保罗最终也只能感叹“今天我发掘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变得更脆弱了。我对这里已经不熟悉,这里是个陌生的世界。”
说到这本书,就不能不提到卡特。卡特可能是正本书中唯一能让人感受到一丝希望的人了。这种希望是活下去的希望,是继续生活的希望。卡特此人鼻子非常灵敏,尤其对食物非常敏感,能找到方圆好几公里内的食物。这种能力在战争年代无疑会大大增加活下去的希望。书中仅有的几次快乐场景也都与卡特的这一能力有关,从烤猪肉,到烧烤鹅!卡特所带来的食物的香味不仅是本书仅有的一点“乐观”因素,也是活下去的象征。但在本书末尾,卡特毫无征兆的突然死去,卡特的死也象征着保罗这一代人生命的逝去,即使他们在战场中活了下来。但他们的希望已死!卡特在书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我看来和坎拖雷克刚好相反,坎拖雷克所扮演的是如何鼓吹青年们投入到战争中去,卡特作为老兵,从年龄上来说和坎拖雷克差不多,但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在教青年们如何在战场中活下来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但最终卡特还是没能从战争中活下来,也预示着保罗这一代人希望的终结。
书中还有许多非常让人感触的场景,总之,读两三句就能被震撼一次,在此就不赘述了。从传统的教育意义来说,这本书带给我对战争的厌恶前所未有,教育目的是达到了。但在前二十几年中,看过的战争意义的书,剧,电影都不少,但从没有一部让我有这种感触。我们的电影和电视剧在刻画战争上面颇为荒诞,八路军们总是对战争满腔热血,乐于牺牲。即使激光枪也愿意拿胸膛去赌,给人感觉战争总是让人热血沸腾的事! 自然,我相信有这么一类人,但如果看了二十几年,人民英雄各个是这样就不能不让人起疑了。而且从小我们所教育的,也都是如王二小,雨来,张嘎,黄继光….等,反正看多了都是一个感觉,人民英雄兴致傲然的投入到战争中,没有仗打还不高兴了,想想都让人毛骨悚然!从自身的感觉来讲,某件能给心灵带来极大创伤的事,是不可能让人一直趋之若鹜的,就像恋爱一样,分手多了,最后也会怵,战争可比失恋可怕多了,人民英雄要还真是这样那我真的只能膜拜了!当然,我说这些并不是在诋毁人民英雄,我自然也为他们的英勇所折服,我只是在怀疑我们的剧本,我们的文学中的刻画方式是不是稍欠客观,并没有把事实呈现出来。从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教育意义一比,我坚信“客观真实的事实是最具魅力的教材”。也许在德国,战争毁了他们一代人,但在中国,教育却要毁了我们几代人!
最后,这个小说被拍成了电影,应该是很多年前拍的,电影的表现力很强,也获得了多项奥斯卡奖。但看完后,还是感觉没有看书的感觉好,语言所带来的那种情感上的震撼,并非电影能比。建议先看书,再看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