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马尔克斯

从高中最初学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节选开始,到这会,已经过去了近十年了。马尔克斯的作品从《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一场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到《恶时辰》、《枯枝败叶》、《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以及演讲稿《我不是来演讲的》目前国内书店上卖的译文都已经读了一遍。总的来说,马尔克斯的作品中展现的奇幻色彩以及作者对复杂人物关系和情节的掌控能力毫无疑问的是大师水准。在这里结合这本由美国斯塔文斯所写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传》来对马尔克斯其人和作品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首先从作品上来讲,我最喜欢的是《霍乱时期的爱情》其次才是《百年孤独》,前者可能在社会和现实意义上没有《百年孤独》那么突出,但在情节和小说结构以及语言能力的把握上体现了作者最成熟的功力。另外对其他几部作品,其实目前在读者中反应最好的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在我心中倒觉得《一场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更胜一筹。孰优孰劣,自在各自心中,这里就不做论证。

说道马尔克斯的作品,就不能不提到孤独,如马尔克斯自己所说,他所满意的书是描写孤独的书,因此马尔克斯的作品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孤独。抛开《百年孤独》中体现的不说,单就《枯枝败叶》来讲,书中所描述的固执的大夫,长久的与世隔绝的孤独以及在《恶时辰》中所体现的权力的孤独,孤独始终在充斥着马尔克斯的作品。马尔克斯的作品大都以虚无小镇马孔多为背景展开,马孔多时作者的文学伊甸园,也是作者所关注的拉美的一个缩影,在作者看来,这个小镇最终都是走向了衰亡也许还孕育着新生,在《百年孤独》中小镇最终被飓风所吞噬,在《枯枝败叶》中小镇在“香蕉公司”离开后,到处充着着即将腐烂的“枯枝败叶”。

马尔克斯的作品还涉及到的两个共有的主体,一个是战争、另外一个是“香蕉公司”。战争主要是指哥伦比亚的内战,这里再《百年孤独》布恩迪亚上校一生的经历中得到了体现,哥伦比亚的内战到目前为止还在继续,断断续续的武装冲突成为困扰哥伦比亚的一大难题也是困扰作者的一个难题,在《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上校可能最终也没有弄明白他到底为什么而战;“香蕉公司”主要是美国的联合果品公司,这实际上是美国利用经济优势对拉美的一种变相的剥削,这部分主要是以马尔克斯小时的经历为蓝本写成,“香蕉公司”在马尔克斯的作品中出现的次数不少,并且最终的结局都是将原本繁荣的小镇带入困境,这从侧面体现出了作者对拉丁美洲所遭遇的经济剥削的不满。

马尔克斯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马尔克斯的父亲是一名电报员,在同马尔克斯的母亲私奔后诞下了马尔克斯,其父母的爱情故事在《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二。马尔克斯从小由外祖父带大,身为大学教授的外祖父使得马尔克斯在年少时期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马尔克斯的文学偶像是美国的海明威,因此其作品中在用语的简洁方面受着海明威的影响,在海明威在世时,马尔克斯还见过他,可惜那时的马尔克斯还是一个名不见传的小人物。说道马尔克斯的文学导师就不能不提到塞万提斯,跨越几个世纪,西班牙语文学的两座丰碑相遇,马尔克斯魔幻主义在背后有着塞万提斯的影子。唐吉可德所体现出来的荒谬与怪诞在马尔克斯的作品中以另外一种魔幻的形式体现出来。对马尔克斯影响巨大的作家还包括卡夫卡,博尔赫斯以及福克纳等。

马尔克斯的文学创作从新闻记者的身份开始,开始时大都是写一些新闻评论文章,直到1955年才出版了《枯枝败叶》这是作者纯文学角度上创作的第一个作品,里面其实已经有了《百年孤独》的影子,但销量惨淡。马尔克斯的作家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在成名的途中作家也曾穷困潦倒。除了文学创作之外,电影的拍摄和创作是马尔克斯的另外一大爱好,马尔克斯在电影创作上的探索也一直也伴随着作家的写作生涯,因此我们也能看到他在《我不是来演讲的》中在电影院开幕时的致辞。

马尔克斯作为文学大师的地位无论是在美洲还是亚洲,无论是西班牙语还是英文甚至是汉语,他所对人类孤独的探索将是人类永恒的财富。最后再附上马尔克斯的维基百科吧,有作品年表。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A%A0%E5%A4%AB%E5%88%97%E5%B0%94%C2%B7%E5%8A%A0%E8%A5%BF%E4%BA%9A%C2%B7%E9%A9%AC%E5%B0%94%E5%85%8B%E6%96%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