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素描——飞蛾之死

伍尔夫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女作家,飞蛾之死是其散文集的代表。但散文集只是出版社宣传用的称呼,按照内容来说飞蛾之死算不上严格的散文集,其中很多篇都是文学评论相关的文章。不过对于作品来说,只要内容足够精彩即可,关于文体的定义倒是其次。文学评论者给伍尔夫打上的最为著名的标签包括:20世纪最为杰出的女作家、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从飞蛾之死中收录的文章多少能体现出她这三方面的特质。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最为明显的感受是像在看一幅幅素描画。苏轼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价王维的诗作。真实的画面感通常是我们对文学作品最高的评价之一,文字相对于作画用的色彩更为抽象,要用文字来构造或描摹真实的场景想来比之作画要更为困难。如果我们在阅读时注意体会就会发现,文字的画面感较之通常我们所说的优美的文笔更难获得。优美的文笔只要通过谨慎的遣词造句都能获得,但要构造画面感则需要天赋,恰好伍尔夫在书中将她这种天赋展现的淋漓尽致。伍尔夫总是能用寥寥数笔勾画出整个场景或人物的轮廓,而不像通常所见的人物刻画,需要细致的描写。如在老格雷夫人一篇中“她的双眼灶已停止聚焦,可能是因为它们早已失去了力量。那是一双饱经风霜的蓝眼睛,没带眼镜。它们可以看到缺无法看出”仅仅需要最为简练的笔触,伍尔夫就能将人物跃然纸上。这种感觉像极了看铅笔素描,完全不需要五颜六色的色彩,只需简单的黑白勾勒即可。伍尔夫作品中这极强的画面感,是一个优秀作家的基本特质。当然,要称为最为杰出的女作家,除了需要具备构建画面感的能力之外,还需要具有独立的思想。在飞蛾之死中收录的几篇评论包括:亨利詹姆斯,EM福斯特的小说、中庸之辈等一方面体现出伍尔夫渊博的学识,另一方面则完全是其评论才能的显现。伍尔夫的评论用词精准,旁征博引,并且极具逻辑性,看完这本对她所写的读书随笔满心都是向往。极强的画面感和独特的思想这就是伍尔夫杰出的缘由。

说到意识流,其实到现在为止还未能精准的理解其定义。意识流的作品读过一点喧哗与骚动,以及最近开始读了一部分的追忆似水年华,也买了尤利西斯。读来意识流的第一个感觉会作品要么难懂,要么会让人觉得冗长繁杂。其中难懂主要原因是由于意识流通常跟随着作者的意识的变化来行文,场景切换快,场景之间的外在连贯性不足,读着读着就让人溜号。伍尔夫在本书中由于都是短篇的缘故,倒没有出现特别难懂的篇章。但像“夜幕下的苏塞克斯”和“漫步街头:伦敦奇缘”有着很浓的意识流作品的特点,不过场景变换还不是特别快,所以相对来说,没有难懂的迹象。伦敦奇缘一篇,从伦敦街头漫步的场景开始,谈到了书店,商业街,鞋店等各类场景,仿佛是一副伦敦街头的航拍图剪辑而成的电影,也像是伦敦在作者脑海中记忆一帧帧组合而成。总的来说,伍尔夫的作品具有了一些意识流的特点,但从飞蛾之死中,只能略微看出一点这个特质。

关于伍尔夫女权主义者的特质,在这里我并不太承认。在女性的职业这一评论文章中,伍尔夫谈到了自己的职业经历,并且聊到了女性在文学创作中一贯以来的劣势地位,但并没有如我的理解中那样,发出女权主义者那种不平等的呐喊,她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作为一个局外人冷静客观的陈述事实。可能这就是伍尔夫作为一个评论家所具有的冷静客的品质吧。

在本书中还有一些特别有意思的论断,如“二手书是野书,无家可归的书,它们身披色彩斑驳的羽翼狙击到一起,这种魅力是图书馆中 那些驯养的书籍难以比拟的。”喜欢在孔夫子上淘二手书是我平时的一个爱好,在这里找到了根源,原来我是喜欢二手书堆中二手书的野性的魅力。伍尔夫谈到自己作为评论员时说“因为我发现,一旦拿起了笔,哪怕是一本小说,我们也不得不带着自己的思想进行评论”,看来想做一个公正客观的评论需要和自己的私人感情做出艰苦卓绝的斗争。文中还有一篇文字叫“中庸之辈”,我不知道这篇文章的原型,但还是觉得翻译成中庸之辈不妥,在中国文化中,中庸一词带着的是褒义,但在文章中,中庸之辈更像是见风使舵者,他们游走在“高知”与“俗者”之间,长袖善舞,却又什么也不是,思想上既媚俗也媚雅,因此从含义来含义来说翻译成中庸之辈似有不妥。

飞蛾之死作为伍尔夫的经典散文集,体现出了她作为杰出的意识流女作家的特质,但还是不足以给她打上女权主义的Logo。从文中的评论文章可以看出伍尔夫渊博的学识,以及深刻的洞察力,读完后对她的读书随笔集充满了期待。
![the death of the moth](/img/the death of the moth.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