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的评说—《论中国》
公正客观的看待事物,尽量避免夹着着个人情感来评论事物的品质或者说是能力,在我看来尤为可贵。论述和评论国家和民族的战略时该品质更是直接决定了论述的可信度和评论的公正性。基辛格博士的《论中国》在这一方面来说无可挑剔。
本书的时间跨度较长,从鸦片战争前的乾隆时期到现今的和谐社会时期。主要涉及方面是中国在外交方面的战略以及作者对于这些战略选择的客观评价,并从中国文化的特性和中国的历史沉淀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一些固有民族特性对此进行了分析。重点是在对新中国成立之后,各个不同时期采用的不同外交策略进行了剖析。
本书第一部分可以看做是一个历史性的回顾,首先从作者的角度介绍了一些中华民族的特性。根深蒂固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观念;儒家的仁爱思想;非侵略但不平等的外交传统;实力较量中重“势”。鸦片战争前期乾隆同英国的外交关系体现了中国“不平等”的外交传统,也可以说是大清帝国在骨子里的一种骄傲。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进入由盛转衰时期,以“以夷制夷”为例,说明了中国人在战略上过人的分析能力。该部分评介李鸿章的一段话尤为精当“李鸿章和同时代任何一位大臣一样,笃信中国道德价值观的优越性和帝国传统特权的正义性。他与其他大臣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时局的认识”。不可否认李鸿章是那个时代颇具超前眼观的中国人,也为民族存亡四处奔波,但他笃信的道德价值观和特权正义却决定了他不可能带领中国走上同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复兴之路。在中国经过战乱和割据,由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工农革命重新实现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确从历史看来,统一是必然的,正如作者在开篇引用的三国演义中的话一样“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外交政策相信学过历史的大都能立刻数出诸如“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条线”、“一边倒”等通俗易懂的外交策略来。建国初期的在历史书上采取的是“打扫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战略,但为了取得苏联的承认中国在对待苏联原先的不平等条约时,并没有完全不予承认,默认了许多苏联特权。同样,根据作者的描述,中国同苏联的外交战略并没有如同小学书上“苏联老大哥”那般亲密,更多的是一种大国之间的博弈。在朝鲜问题上,作者认为美国出兵朝鲜并不存在在“势”上封锁和压倒中国的问题,但中国领导人处于历史的教训和围棋的战略思想,还是决定掌握主动,参加朝鲜战争。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外交策略主要以保持主权独立和国家利益为目的。“一边倒”的外交策略不可行之后,中国推行了“不结盟”运动,通过联合第三世界国家来提高在国际中的话语权,并在面对核威胁时,以顽强的姿态宣布不惧核战争,实际上中国当时完全没有经受得起核战争的可能。中国以坚决的外交姿态取得了“势”的优势。从该书来看,两次“台海危机”并不是如我们通常所任务的那样是真的为了解放台湾,中国当时的领导人完全明白在当时的条件下解放台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台海危机”更多的是为了外交策略的一个目的。如果这点成立,那么如今的钓鱼岛问题是否存在着某种政治目的来吸引民众的注意力也就不可知了。不分理智的盲目跟从毫无自主的媒体的宣传导向,可能就是愚民的表现。
中美外交关系走向和解是世界范围内实力角逐的一个结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进行外交接触时,国家领导机构所需要面对的民众意识形态上的压力也是巨大的。中美最初不停的外交试探就是例证。邓小平带给中国最大的贡献并不是说改革开放策略的制定,而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勇敢的承认自身的贫穷落后,强调中国需要向外国学习,并且他成功的完成了让国人意识形态的平稳过渡。让国人从一直所宣扬的社会主义最优的那套观念中走了出来。同时中国的外交活动也使自身和外界都认识到,所谓共产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争并不能成为左右外交活动的根本因素,根本因素应该是落实到利益上。美国方面也认识到要从外部期望中国像苏联那样在外部的压力下走上和苏联相同的道路已不可能,并且也没必要。因此新世纪的两国外交总体是建立在“两国关系关乎世界的和平稳定,十分重要,必须保持稳定,但各种小摩擦必定会长期存在并可以接受的”。
总得来说,本书从另一个角度客观公正的反映了中国的外交侧面,而且这种评论是建立在作者对中国非常了解的基础上的,所以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另外由于读的是中文翻译版,总体来说翻译的质量还算不错,但在网上查阅评论后,在十五章中间进行了一些删节。具体本人并没有对照进行查阅。最后附上作者基辛格博士的简介链接和本书的封面插图1《论中国》以及感谢书籍拥有者刘宇同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