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的自由《一九八四》
假如剔除《一九八四》的政治寓意,那么它充其量只是些美好文字与词句的组合体。庆幸的是,在《一九八四》诞生之初就带着作者的政治目的,同时也带着与生俱来的伟大。在奥威尔的《我为何写作》中提到“1936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 因此就《一九八四》来说作品的政治寓意是使其充满生气和伟大的关键,如果缺乏政治目的该书毫无疑问的会退化成“华而不实的段落、无意义的句子和装饰性形容词”。
在书中构建的极权主义国家机构中,国家这一机构被刻画成了控制公民思想自由和人生自由的精密仪器。国家分工明确,“真部”、“和部”、“爱部”、“富部”分别控制着宣传、战争、法律和经济。宣传颠倒事实,利用群众的无知来煽动国家所需要的群众情绪;战争也以有利于国家统治的目的来随意发动;法律监视和控制着国内的异己思想;经济负责物质的生产和发放。四个部门环环相扣,整个国家如同一台精密的仪器,时刻不停的运转,一切只是为了达到集权统治的目的。
对于集权统治来说,所有的人应当成为零件,按照整个集权机器所需要的零件进行煅造。书中主人公温斯顿、茱莉雅以及奥布兰无疑是整部机器中那些不符合标准的零件,三人不愿意按照集权的意愿进行的原因各不相同:温斯顿处于对集权主义抵制的本能;茱莉雅则是主要是由于对个性和独立的追求;奥兰布则代表着反抗集权主义另一种有组织的努力。无论以何种表现形式呈现出来的是在集权环境下人性自由之火的微弱的光芒。
我购买的这版本的封面上印着著名读书人、出版人、学者止庵关于该书一个简短的评价“奥威尔置身历史的一端,告诉我们另一端的情景。他先写出将要发生的一切,继而大家如同他笔下的温斯顿、茱莉雅、奥布兰、帕森斯和其他人那样,去活或者去死。《一九八四》描写的不是世界的某一阶段,而是世界的最终结局。”该评价的看法在我看来过于悲观,纵然书中所描写的集权统治让人读来毛骨悚然,不寒而栗,集权主义也不可能成为世界最终的结局,即使在书中描写的健全的集权主义制度中人性自由的火焰也在黑暗中跳动闪耀。相信作为自由的个体,人人都在努力保持着自己自由的天性,假使我们真的面对着沦为集权主义的危险,每个人都应当为保留自由之精神火种而奋斗。集权主义一旦形成规模,那么处于集权主义下生活的人民,将被集权主义的教化所奴役,所魅惑。所有的一切真实的历史都可能被颠倒;一切战争的起源都源于集权主义的操纵;一切人民的情绪都源于集权主义的宣传与煽动;一切物质的供需都以为集权主义服务为目的;一切的思想和活动都处于集权主义的情报监控之中。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不再是自由自在的探索过程,而是在集权主义有目的的引导下探索着集权主义为我们构造的虚拟世界,真正的世界已被其隔离。生活再此种环境下的我们将如同被豢养的牲口那样为其所驱使;同时在其教育下失去精神自主并被剥离了个人情感,所有的一切都以有利于集权主义国家的统治为目的进行。
在此,我不得不再次质疑就一个国家而言,国民教育究竟该由谁来主导,主导教育的一方无疑会将自己的道德认知和世界观强加给受教育者,那么受教育者就将面临着被奴化而不自知的风险。即从现在看来,每个人在知事之前都不存在着选择道德体系的自由,沦为集权主义机器下零件的风险性依旧存在。作为具有自主判断性的成人们,有责任和义务在该问题上给予他们正确和自由的指引。
请坚信,再贫瘠的土地上也能开出自由的花朵。真正的良知在于对每个人探寻自由的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