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万历十五年

第一次读万历十五年算来应该是在一年前了,当时读的是电子版,由于是文本文件,阅读体验特差,并且错别字也特别多,硬着头皮读完后,一直心存遗憾!因此,在上次打折买书时,毫不犹豫的买了一本。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在1976年完成的,英文题为“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中文版的是根据英文版本翻译过来,由于是由作者本人翻译,本书的中译本更相当于是一种译写,和通常意义下的翻译有所不同。

首先从题材来说,本书是一本典型的历史研究论文性质的书籍,从学术的角度是可以将他看做正史的。书中的参考文献都列的非常细致,语言上也都相当严谨,并非是一般的历史小说式的行文。按照有限的历史知识,史书可以分为:国别体,纪传体,以及编年体三类。万历十五年应当算做是纪传体的一个变种,书的主要内容一共分为七章,分别是以万历朝的六个主要的政治人物和一个思想家为的事迹为主要线索展开的。其中有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张居正、戚继光以及海瑞。作为历史论著,这本书中提出的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论点,印象最深刻的是:万历年间中国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是不成立的。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观点,在初中,和高中的历史书中,我们都有提到,特别是说到明朝的经济的时候。历史书中也一直认为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造成资本主义萌芽被扼杀的罪魁祸首。但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时,一支被困扰的一点是,在欧洲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开始也是遭受了各种阻碍,单纯的将资本主义萌芽的失败归咎于闭关锁国政策是否欠妥。在本书中,作者从根本上指出了明朝万历年间的经济形式并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因此如果以明朝为例来说明中国具有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的论据是欠妥的。

读完本书最为深刻的感觉是,作者通过万历朝历史的探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通过儒家德治的方式来治国会不可避免的走向失败。在本书的前言中,作者写到“书中所述,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其中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行时,南京都御院都御使海瑞,蓟州总兵戚继光,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诚然,作者通过七个人物失败的记录,最终向我们揭示了万历朝失败的根本。从书中叙及的历史来说,万历朝中是在不断进行改革的,但还是蕴含着无可奈何的矛盾,即使强如张居正,在生前万般恩宠与一身最终死后不仅自己身败名裂,而且连其政治主张也不得推行。总体来看,万历朝的改革还停留在改革吏治方面,从张居正到海瑞,采用的都是相同的措施。不同的是张居正站的位置更高,海瑞相对来说较低。并且二人的道德修养方面也是两个极端,张居正锦衣玉食的在呼吁大家包括皇帝勤俭节约。而海瑞则是秉承着儒家最为正直的品格,像个苦行僧一般行走在世间。诚然,从能力上来说张居正更胜一筹,但如果从封建时代的个人道德威望来讲,恐怕是海瑞更高。但最终的结局都一样,无论是他俩的哪种方式,都不能避免皇朝走向衰败的命运。张居正推行不了他的主张,海瑞也阻止不了皇帝不上朝堂。戚继光应当算作是张居正改革派的一部分,但他的主张又有所不同,戚继光只关心与兵事,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以赢得战争为目的的,因此如果从政治角度来考量他的话,是得不出什么结论的,但是他至少也代表了当时改革派的一类愿望的寄托,承载了人民希望安居乐业的愿景。

书中还提到的一个最主要的人物,万历皇帝朱翊钧。写到万历皇帝时,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分析了万历皇帝在张居正的身上所体验到的心理落差。张居正从小就是万历的恩师,从小用儒家为人君的那一套道德标准来要求他,但当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一查,却发现张居正自身的行为和他所倡导的相去甚远。即使再早熟,作为长在深宫的年幼的皇帝,必定也是很难接受这种落差的。毕竟过去所坚持的,和所倡导的,在自己最尊敬的人身上形成了最强烈的反差,这种矛盾并非是通过自身排遣所能解决的。因此也难怪,万历皇帝在之后执政的几十年里,都采取了消极怠工的态度。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说了另一位首辅申行时。申行时,是在张居正被彻底推翻后走向前台的,通常在历史上,从彻底的大变革的失败中出来的人物,都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通常是一个百废俱兴的烂摊子等着他去收拾。申行时不能说做的不好,他小心谨慎的维持了朝堂的稳定,并没有出现太大的乱子;但他也不是力挽狂澜的人物,也看不出他有力挽狂澜的野心。

作者给李贽定位是一位哲学家,但也指出了李贽并没有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他的思想也仅仅是通过平时的言行来体现,并且也出现了前后不一的矛盾言论。他身上有着许多矛盾的地方,一方面他维护儒家的,但同时他在行动上很多时候又表现出一种离经叛道。他在痛苦中死去,以自刎的方式结束生命又有中儒家杀身成仁的味道。所以,想来作者选取李贽的事迹体现的既是万历朝里普通知识分子的苦闷与求索的轨迹。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仔细斟酌字句,试图理解作者在写作该书时选材的理由。但直到现在,我还坚持认为,冯宝应当作为本书的一部分会更好。最后,本书的附录中,作者写了一篇《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我仔细读了3遍,不过还是没有十分明确作者所说的大历史观的定义,有可能是篇幅过于短小,不足以说明的缘故。如果大历史观真的如作者在该篇文章中所说,那么大历史观最简单的理解可能就是需要跳出历史,以更广阔客观的视角来对历史做考察和评价。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较为通俗但严肃的历史读物,但确实不适合平时读来消遣,它能引起人的思考和共鸣,不过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却是过于严肃了,如果想要读的轻松,还是选择《明朝那些事儿》更为合适。读完这本书之后,对作者的另一本《我的大历史观》更为渴望了。
Fifteen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