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毛姆读书心得》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毛姆此人并不陌生,他的《月亮和六便士》、《人性的枷锁》、《刀锋》等在国内都具有不小的知名度。每个知名作家背后都是惊人的阅读量,即便是那些谦虚的说自己阅读量少的作家,背后也肯定阅读了难以计数的文字。毛姆读书心得就是毛姆一系列有关阅读体会的随笔文章选集,本书一共收录了30篇毛姆的读书随笔,按照随笔内容的不同又分成了四部分,分别为:怎样读书才有乐趣,怎样的人写出怎样的书,怎样的书值得一读,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这本书新版的是由三联书店出版的,名字改成了《毛姆读书随笔》,内容大体一样,我阅读的是文汇出版社的老版本的电子书。
在毛姆看来,阅读是为了享受,如果阅读时觉得痛苦,那么也就没有了阅读的必要。当然毛姆这里的阅读是只在业余时间里的读书活动。经历过时间洗涤的经典才是值得读的,所以读名著在很大时候是会让人觉得其乐无穷的,但往往很多时候,真正读过名著的人少得可怜。正如前段时间在豆瓣上看到的一篇关于计算机经典书籍的推荐书单,其中大大小小列了四五十本,诚然书单中所列的那些书籍,都已经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但至少从我的观察来看,周围学计算机的小伙伴们大部分都能说出那些书的名字,但真正认真读懂了那些书的人少得可怜,包括我自己。不同的时间适合读不同的书,阅读不同的作品所需要的大脑活动量不同,并且不同的作品可以配合不同的心情阅读,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跳跃式阅读,不仅是一种阅读的技巧,更是一种体悟书中人物感悟的一种手段。我个人就明显感觉到当情节发展急促时阅读速度会明显加快,跳跃式的阅读不自觉的就在进行。毛姆不仅认为小说应当具有娱乐性,并且一本好的小说应当具有生动的人物形象,并且这些人物的言行举止都应当与作者所构造的故事场景相契合。毫无根据的谴责畅销书是我们这些自诩为饱读经典的人特别容易犯的错误,我就曾经有过很长一段时间在进行这样愚蠢的行为。端正之后,我和人谈论时,不对任何未曾阅读的书妄加评介。我不读畅销书的理由,除了因为他们还未曾得到时间的检验之外,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他们不打折。而并非我未读就已经断定了他们的好坏,这种说法是不够客观的。
在怎样的人写出怎样的书和怎样的书值得一读这两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毛姆驾轻就熟的语言功力,各个文学史在他口中娓娓道来,短短几页就可以讲清楚一个国家的文学脉络,并且精准的定位整个脉络中最为关键的作品和作家。作者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在这短短的十几个短篇中呼之欲出。每次在撰写书评的过程中,会发现如果要想书评写的流畅,必须拥有更加全面的知识,诸如作者的生活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社会经历、作者的其他作品、作者所生活的年代等。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对作品做更加客观的评介。但大部分时候,我们的书评还是沦为了读后感,更多的是关注于自己在读完书之后的感想。所以,能成为真正的图书评论作者的人一般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渊博。说到这里,即使是本着同渊博的人成为朋友的朴素愿望,也应该去读读毛姆的!
最后一部分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所选的几篇随笔,更多的关注于哲学主题。如果读过毛姆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相比萨特、维特根斯坦这类的作家,毛姆算不上是严肃的作家,他的作品讨论的话题相对来说没有那么严肃。如果要类比的话,毛姆在那时有点像当今网络上的写手,写的东西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只是个通俗小说的作家。所以毛姆在世时,在英国的名气还是略逊与一流作家的。这部分选的几个随笔,相对来说没有关于文学部分的随笔好,毛姆关于哲学以及伦理学的讨论并没有体现出他严谨的逻辑,更多的是带着他那种浓浓的故事味的文风在写,所以读来略感欠缺,胜在通俗易懂。
今年读过的几个作家中,目前最想读的就是伍尔夫和毛姆的读书随笔。从他们一些短篇随笔中总能看到他们对于作品关键点的精准的掌控能力。并且在点评时也总能一针见血的指出关键问题所在。想来这都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阅读量和背后严谨的逻辑和深邃的思想。读完这种作者的随笔,就如同交了一位渊博的朋友一般。前天听到有人在抱怨《如何阅读一本书》讨论的读书技巧读起来略显枯燥,如果这样,你不妨来试试这本《毛姆读书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