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绿蒂

第一次听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在初中历史课本上,记得那时的名字好像还是叫“少年维特之烦恼”第一次阅读则已经是高中了。最近再次阅读时的感觉有如古代攻城时用的撞木狠狠撞击在心头那般震撼,十几天后的今天想来还是久久不能平静。从时间上来说,两次阅读的时间都不太恰当,因为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描写的是炽热而凄楚的爱情故事,第一次读时我还懵懂无知,不懂什么叫爱情;第二次读时又已古井无波,再也不愿想起爱情。这会的我能理解那种飞蛾扑火一般的爱情,却也不愿再次体会。

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是典型的书信体格式,读来亲切之余给人最深刻的感觉还是其蕴含的诗意。一般来说,译文总会有损原文的神韵,尤其是对于诗歌类的作品,曾读过一本泰戈尔诗集的译本,完全觉得是索然无味。但少年维特的烦恼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相比其他文章采用语言来传递诗意,它的诗意是包含在维特那炽热的情感中的,只要每个译者体会过维特的那份甜蜜的烦恼就能准确传达出文中的诗意。在作者的笔下,循着维特的情感,开始了最诗意的旅程。从维特刚因为感情纠葛而到乡村的“我在这里感到很惬意。在这天堂般的地方,寂寞是一剂治我心灵的良药”到“我的灵魂都充满了换卡,有如我以整个心身欣赏甜美的春晨”的快乐肆意。“我认识了一个人,她紧紧的牵动着我的心”甜蜜的感情随着绿蒂的出现而萌芽,多情的维特完全无法控制自己。“我们跳起了小舞步,一对对旋转着”舞会的跳动,维特的心也跟着悸动不已,他将这些日子同那些上帝留给他那些圣徒相媲美。维特肆无忌惮的消受着最纯洁的生之欢乐。最朴素的快乐,最纯洁的情感,这所有的一切在维特心中燃烧着,这也埋下了他不幸的根源。阿尔贝特的归来,让维特甘拜下风,无论是出于道德还是出于理智,维特都试图着远离绿蒂,他开始了一次次徒劳无功的尝试。待在绿蒂身边的快乐随着阿尔贝特的归来变成了迷惘。屈服于命运的不干,无边的迷惘,让维特完全迷失了方向。当然,正如维特所说:“世上能用“非此即彼”的套式来办的真是微乎其微;感情的方式千差万别”。也许某一瞬间,维特也会有振作起来摆脱一切的勇气,但这时的维特渴望的只是该何去何从的指引。原本幸福之源的绿蒂已经成为了烦恼之根。维特在烦恼之中,再也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丽,再也欣赏不了幽暗的山谷,恬静的树林,他心中的一切感观已经被绿蒂所占据。短暂的离开未能拯救维特,反而让他陷入更深的迷惘与炽烈,如飞蛾那般,勇敢的扑向了绿蒂,等待他的只是最后的毁灭。

文字中传达的一切情感与诗意都能引起我内心的共鸣,面对感情任何理智的行为都显得苍白无力。甜蜜的感情,让生活充满诗意,看着生活中任何布景,都能体会出其中的美,甚至变成诗句,再从笔尖流出。痛苦的感情让整个世界都变得昏昏沉沉。有评论家说道“维特的烦恼是整个时代的烦恼”,我只能初步的去推断维特所处的时代。18世纪的欧洲,还未能萌生出人性之光,维特的情感是人性的体现。但凡体验过爱情的人都会被文字中所传达的感情引起共鸣,因为那是整个人类共同的情感,通过理智我们无法逃避,但在现实中却被禁锢。写到这里想起来前天在空间看到一签名“重游集中营,明白了早期共产党为何能打胜仗,因为他们中大多数都不怕死。希望这种传统今天还在。”当时看到这里不禁哑然一笑,我一直认为,任何压抑人天性的主义和学说都是某种程度上的独裁工具。不怕死是违反人类天性的,毕竟蝼蚁尚且贪生。如果真的有能让人不怕死的宣传存在,那肯定可以算作是恐怖主义的根源。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写的是爱情,传递的却是人性。爱情是人的天性,来的时候无法控制,去的时候亦无法挽留。我们能做的只是跟随着自己的天性,顺其自然吧,顺其自然吧!
![ 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 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