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雨巷》戴望舒

多年来,我一直试图给“好书”一个严谨的定义,但所有的概括都很难让我满意,每次给人推荐书单也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很明显,这不是好书的客观定义。直到上个礼拜在阅读《雨巷》的时,关于好书的定义在我心中豁然开朗。这里面,有故事!

今年以来,肚子一直不太好,时常会有不舒服的感觉,经常突然就需要上厕所了。上礼拜三早上,如往常一样,起床,如厕,…这里有点意外,由于最近公寓厕所在整修,就省了这工序,直接洗漱出门买早餐去了。在买完包子后,发现肚子有点微疼,有拉肚子的预兆,没太在意,继续去排队买豆浆,人算不如天算,卖豆浆的人挺多,中间几个老大爷又插了队。买完豆浆后,着实HOLD不住,直接往市场旁边的校医院去了。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放了身心之后一摸才发现忘带厕纸。当时才早上七点左右,医生还没开始上班,医院的人少,上厕所的人就更少了。当时翻遍了书包,就带了一本《雨巷》在书包里!内心陷入忐忑之中,等人来,估计至少得等半个小时,还不一定;用书吧不雅是其次,不舍是真,毕竟这书装帧精美,想想内容就更是不舍了。想想要是青年时梦中的雨巷中那丁香的姑娘被我用来当手纸了,简直罪大恶极。因此,我就蹲着慢慢的开始欣赏这书,直到四十分钟后才有一兄弟进来上厕所,厚着脸皮向人讨了点手纸。事后想想,好书无非就是,“宁愿熏死在厕所,你也不会用它来当手纸的书!”。这个定义多少有点低俗,但我还是觉得这是最为通俗精确的定义了。关于这定义,做两点说明:一是好书如同芳草,能驱恶臭,所以即使在茅房有好书也不会觉得臭了;二是好书如同美人,来不得半点亵渎。

戴望舒的《雨巷》收录的诗数目不算多,看了介绍才知道戴望舒总共才写了九十余首诗,这实在算不上是多产。这本诗集收集了戴望舒的三本诗集,分别为:《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共计五十九首诗。另外还有戴望舒翻译的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洛尔迦诗抄》。其中《我的记忆》就收录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雨巷》。但凡读过一点关于戴望舒诗的评论的人可能会记得“阴柔有之,阳刚不足;耽于情调,缺乏风骨”的评语。在我看来,这评论有失偏颇,并非每个诗人都非得忧国忧民,诗中总要流露出大声疾呼,满心愤慨的忧国忧民之情才叫风骨十足。我倒觉得,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民国国家内忧外之际,还能像戴望舒这样能用诗唱出生活情调的人更难能可贵。戴望舒的诗将语言的魅力,音韵的节奏以及朦胧的意境组成了一幅幅情调十足的画。这万万是不能被称作耽于情调的,而是带着戴氏烙印美轮美奂的画作。提到音韵,《雨巷》是戴望舒前期的作品之一,读过的都能发现,它有严格的韵脚。但读完整个戴望舒的选集后,发现在其后期摆脱了韵律的限制,这并非说他已经抛弃了音韵美,一直以来,我浅薄的认为音韵美只能通过严格的韵脚来实现。但读了戴望舒后期的诗才发现,音韵美远远不止韵律那么简单,通过控制语言的节奏、停顿乃至词句的上下文,甚至整首诗所蕴含的意境都可以实现音韵美,这是我读完这本诗集后最大的收获。另外,这本书收录的两个翻译诗集,个人比较喜欢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洛尔迦诗抄非常有特点,读来感觉洛尔迦诗抄中收录的这些诗总给人以压迫感。读着读着,总感觉文字不停的向你涌来,压的你喘不过气,这可能是在翻译时,戴望舒故意采用了大量的短句排比,并且排版时没有换行有关。想来排版也蕴含着诗歌的美。

读完《雨巷》感觉自己在诗歌的审美上有了另一层认识这是最大的收获。关于韵脚的转承启合,还需要再仔细品读才能体会的更深。另外,这本书用来送女孩子是极其合适的,封面设计和内容插画的选取都十分有意境,上图。
rainAl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