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放逐的孤独—《心是孤独的猎手》

心思孤独的猎手,在寂寞的城市游走。

难以相信这本书居然被评为世界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之一,并且排名第17。至少在我读来,除了那永恒的孤独的主题外,那对聋哑人之间淡淡的同性之爱到显得若有若无了。绝望孤独的原罪是每个人无法摆脱的宿命。 书中的人物无不在苦苦的追寻着摆脱这原罪的方法。最终只剩面对宿命无力的徒劳。

辛格和帕罗斯,与其说他们之间是同性之爱,他们更像在孤独的荒原里相携前行的落单的旅人。由于天生的缺陷,他们相比较起常人来更显孤独,因为他们能找到的能听懂他们表达的人更少。辛格絮絮叨叨的像帕罗斯不停的诉说,是因为他相信帕罗夫能够懂他,或多或少。因此他只有在帕罗斯面前才能毫不保留的表达着自己内心最深处,最真实的感情。

米尔这个小女孩形象是本书中我最欣赏的形象,从对她的描写中我放佛依稀看到了某人的影子。对音乐的极度敏感,能从自己欣赏的音乐中找到表达情感的方式,米尔所找到摆脱孤独的方式除了去辛格那同他谈话更多的是借助于她喜欢的音乐。当她坐灌木丛中,听从房间里飘出来的音乐,莫扎特亦或贝多芬。她的心脏开始沸腾,握紧拳头,浑身僵硬,随着音乐的节奏或嚎啕大哭或歇斯底里,心也随着这伟大的交响乐在艰难而雀跃,好似这交响乐是全世界最能令人伤心的东西。我想这是因为音乐和着她的灵魂在共鸣,体会到了孤独的荒原中最浓重的寂寞,才会如此叫她伤心。
比夫喜欢怪人;克之只喜欢和辛格说话;考普兰德医生坚持着独自生活而不愿妥协;鲍谛娅希望考普兰德医生能理解而不发生争吵。似乎每个人都固执的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理念生活着,同时又在不停的寻找着能真正懂得自己的人,以期摆脱孤独。也许这才是每个人终身忙碌的最根本原因。寻求摆脱孤独原罪的方法和人。

令人绝望的是,这本书最后得出的是:孤独将与人至死相连,人终究是要死的;人终究也是孤独的。即使是找到最最挚爱的人,也还是摆脱不了这宿命的原罪。接受宿命,独自走在孤独的荒原也许能通往真正幸福的归宿。
最后附上麦卡勒斯的简介,以表达对这天才式的作者的纪念。愿她在天国摆脱了孤独的原罪。

麦卡勒斯:

  • 生活
      1917年2月19日出生于乔治亚州府哥伦布一个珠宝店主的女儿,娘家密斯,原名露拉·卡森·史密斯,她在13岁时就把名字中令人尴尬的露拉去掉了。1937年,嫁给了同乡利夫斯·麦卡勒斯。
  • 创作

  卡森·麦卡勒斯从五岁开始学习钢琴,十五岁时从父亲处得到一台打字机成为作家。十七岁去纽约比亚大学学习文学创作,十九岁开始构思,二十二岁完成《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创作。卡森·麦卡勒斯重要作品还有《伤心咖啡馆之歌》、《金色眼睛的映象》、《婚礼的成员》等。其中,《心是孤独的猎手》在美国“现代文库”所评出的“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中列第17位。她的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戏剧,如《伤心咖啡馆之歌》、《婚礼的成员》等。

  • 遗憾

  麦卡勒斯一生倍受病痛折磨,十五岁时患风湿热,但被误诊和误治。之后,她经历了三次中风,一系列疾病严重摧残了她的身体,导致她在29岁时瘫痪。1967年8月的一个下午,她因脑部大出血,陷入昏迷。昏迷45天后,9月29日去世,时年50岁。遗留下未完成的自传《照亮及暗夜之光》(ILLUMINATION AND NIGHT GLARE)。

  • 作品风格

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多描写孤独的人们,孤独、孤立和疏离的主题始终贯穿在她的所有作品中,并烙刻在她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卡森来说,正如对她小说中虚构的朋友们来说,爱情中的对等关系似乎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永远也不可能同时扮演爱者和被爱者两个角色。她笔下的某些人物从来不敢扮演其中任何一个角色,或者尝试另一个角色。

在她的作品中,畸形的身体往往只是显示了一个人缺乏能力去扩展、去奉献、去接受爱,这是一种充满极度痛苦的境地。无数来自她想象世界的陷入歧途和肢体残缺的人们,试图通过人与人之间完全的精神依恋来发现生活的意义和目的,而她从来不认为这种行为有什么不正常。在她的眼中,他们的世界是颠倒的,行为准则就是没有准则、没有意义、没有目的、没有力量,是异化。有些文章批评她笔下某些人物明显的畸形和怪异,她回应道:人们对病态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一个作家只能说他的写作是内心的种子在潜意识中萌芽开花的过程。自然界不是不正常的,只有没有生命的东西才不正常。对作家来说,只要是脉搏跳动、能够活动、能够在房间行走的东西,不管它正在做什么,都是自然的和有人性的。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img/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