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橙色女孩
昨晚一口气读完《橙色女孩》有种迫不及待的想和人分享的冲动。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并没有在我脑海中留下太多的印象,阅读那会应该还是初中。现在想来,不管是多大年纪,凡属涉及到太过哲学的文字,领悟起来都颇为吃力,不得不承认在哲学方面毕竟没有什么造诣。还好,《橙色女孩》这本书的哲学寓意不是通过通常的哲学思辨来呈现,而是蕴含在一个简单的小故事里。因此,本书也没有涉及到太多的哲学命题,小说语言清新简单,缠绵的爱情故事在作者的笔下透着令人深思的哲理。词句中流露的不仅是一名年轻父亲在去世前对年幼儿子的期望,还是一名即将面临死亡时关于人生的思索。
书中的故事从一个14岁的小男孩乔治收到一封去世多年的父亲的来信开始,通过父亲的这封多年前的来信。追忆了父亲年轻时的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如果是简单的一名父亲情史的追忆,肯定会让这本书变得毫无新意。这本书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他将生命存在的问题寓意在了这段悱恻的爱情中,在本书中多次提到了哈勃望远镜,哈勃望远镜作为人类探测太空文明的眼睛,是人类探寻自身起源的先锋。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作为父亲的让·奥拉夫一直在思考或者在信中询问儿子的问题是:如果作为人类的我们,同整个太空文明存在的时间相比,我们生命的时间是那么短暂,并且还要面临各种失去挚爱等各种痛苦,那么如果可以选择,我们是否还会降生在地球上。当然在书中作为儿子的乔治已经对父亲提出的问题做了回答。正如文中所说,生活很多时候对于我们是困难的“有时候,我们人类会觉得比起我们从未拥有过某样东西来说,失去我们所爱的东西,更加令人难受。” 当我们承受这种失去的痛苦时,很多时候都会发出要是我们从不曾拥有过该有多好的感叹,每每失恋的人读到“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总能产生强烈的共鸣。每个人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会失去很多,不论是过去的朋友,恋人更甚是逝去的年岁。继续生活的勇气,来源于对生活未知的渴望,坚信哈勃望远镜总有一天能帮我们探测出整个宇宙的秘密。
有人评论说,本书故事情节较为简单,在我看来,故事的题材倒确实是有点老生常谈。但在作者的行文中,却也让故事一波三折的起伏感。一是与橙色女孩偶遇的那段,读来像是在童话般的故事中,又有点像韩国偶像剧的剧情。橙色女孩在书中的形象就像那北欧冰天雪地中走出的雪精灵,鲜活而充满生命力。书读到最后,我们才会发现奥拉夫父亲信中写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正是与其妻子即乔治的妈妈之间的故事。故事中那个车中的男人,也是最后才揭晓那就是尼尔根。乔斯坦·贾德不仅让为简单的故事添上了跌宕起伏之感,也把哲学深奥的命题蕴含在故事中。无论你是对故事感兴趣还是更喜欢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这本书是文学性与哲学性最为和谐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