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小记

《汉书-艺文志》有言曰“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此处言为《尚书》,事为《春秋》。从“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可以看出注重整理和记载史料是中国自古的传统之一。同时“君举必书,所以慎言”史料记载在某种程度上又作为对君主言行得失的一种监督手段。

《左传》作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所著《春秋》而作,因此又称《春秋左氏传》。但从内容上来看,《左传》实际上是一部史书。关于《左传》的成书时间历代考据学家也多有争论,但个人还是认为以左丘明所著为主,后人多有增删,本人读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的简体中文版,书中某些部分能看出明显的后人增删的痕迹,后面会做说明。总体来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传世藏书古籍还是不错,该版本《左传》带有较为详细的注释,注释并没有出现很明显而又离谱的错误。

叙事生动、活泼;人物形象刻画鲜明;语言优美、简洁。具有这三个特点的史书唯《左传》而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左传》可以看作是一本微小说集。《左传》取材大都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国策书以及诸侯国史书。内容主要涉及到春秋各国的内政、外交、征伐等。

此版本《左传》共分为四十二篇。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共二百五十四年的历史。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国相互征伐,随着铁器逐步取代青铜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新兴贵族阶层迫切的需要打破既有的社会关系。同时,作为原有利益阶层的各诸侯国统治阶级也要求对社会利益进行再分配,篡弑、攻伐成为春秋时期历史的主旋律,同时各国之间的外交活动也大都以攻伐为最终目的而进行或者是由于攻伐引发的。

《左传》中,共提到的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完全统计有十五场。其中因为《左传》而为人所熟知的有:《曹刿论战》中提到的曹和齐之间的战争;《宫之奇荐假道》中齐国对虢国和虞国的战争;晋楚争霸之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焉陵之战。其中有详细描写的是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焉陵之战。

同战国时期纵横家纵横捭阖不同,春秋时期的各国之间的外交活动要更有诚信和规则。不难看出,在外交活动中虽然还遵循着旧的诸侯之礼,原有的外交准则也在被慢慢打破。《周郑交质》中有“信不由衷,质无义也”,交换人质,开始成为建立盟约的一种形式的担保。《左传》还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政治家和外交家。首推晏婴和子产。在后续篇章中分析《左传》中的人物中会进行进一步介绍。

在这一时期,不仅仅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在诸侯国之内统治阶级之间也相互倾轧。篡权、弑君、立傀儡,在诸侯国之间十分普遍。《郑伯克段于鄢》、《晋灵公不君》、《专诸刺吴王僚》、《楚国白公之乱》都是诸侯国内统治阶级争夺统治权斗争的体现。

以上就是《左传》内容的概况和简介。本来想把关于《左传》的阅读总结,做为一篇写完。最终发现这有点天真和对不起这种能被称为“经”的典籍。因此,决定先记下这篇,再做进一步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