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之死》小记

《威尼斯之死》托马斯曼的短篇小说集,以书中收录的第一篇文章”威尼斯之死”为书名。此版本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的版本,共收录四篇,分别为:《 威尼斯之死 》 、 《托尼奥 克律格》 、 《特里斯坦》 、 《菲利克斯 克鲁尔》 。文章的篇幅都不大,可以说得上是短小精悍了。作者在这些小故事中或以议论或以谈话的方式给出的关于艺术创造的态度和方法以及艺术之与生活的矛盾才是最为出彩的地方。前三篇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最后一篇则是第一人称。同时从整体来说,《菲利克斯 克鲁尔》 的中心思想同艺术的相关性并没有那么密切,文中关于艺术的阐述并不如前三篇那般明显和直白。

《威尼斯之死》主要描写老年作家阿申巴赫在一个午后散步之时,偶遇一个外来的旅人激起了作家内心想改变现有生活节奏和形式的愿望,因此作家迅速的做了决定进行一次短暂的旅行。在威尼斯之时,更是由于对同样前来旅游的小男孩塔齐奥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美的欣赏,在瘟疫之时亦是决定继续留下,只为继续欣赏塔齐奥,最后病逝。故事简单,情节亦不曲折,而且书中关于作家对于塔齐奥的感情的描写甚至让人容易会认为是托马斯曼同性恋思想的泛滥。然而书中关于艺术的论述才是整篇中最最出彩的地方。阿申巴赫在那次令他躁动的午后之前,可以说一直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作家,也可称为是独具一格的艺术家:年轻时追求名誉,并凭借高超的写作技巧名声大躁,他的才能“既不同凡响,又无怪异之处”可以说得上是中规中矩,同时赢得了苛刻之人和阿谀奉承之人的赞扬与信赖,更加之与作家自身所坚定的信念:艺术家只有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取得成功才能称之为伟大,具有希望用柔弱的肩膀肩负起才华所赋予他的责任感。因此作家的生活高度自律,并且规律。同时作品也反映的是公众和作家自己所认同的英雄主义:隐藏内心堕落的一流的自制力,直至死亡时仍然窥探世界的衰弱的躯体。而那次散布之后,作家的追求变成了:新奇、与平常不相干的事务和境界。因此动身去旅游。在威尼斯作家在小男孩塔齐奥身上发现了震撼内心的美,并对这种美产生了深深的迷恋之情。正如作家第一次见到小男孩时所产生的震撼“阿申巴赫用专家的眼光冷静的鉴赏着,欣喜若狂”因这种震撼带来的内心的喜悦与作家一贯所追去的宁静背道而驰,内心惊喜不已的作家一开始竭力在逃避着这种改变。然而当作家内心的喜悦在因行李寄错而折返回威尼斯时一览无遗。此后这位年老的作家像一个暗恋的少年追逐着自己爱恋的少女那样留意甚至跟踪着小男孩。“思想和情感、情感和思想能够完全融为一体”,这就是作家深深的所感受到的快乐。“裴多,只有美才是神圣的,同时也是看得见的,因此它是艺术家通向灵魂的途径”最后作家在怀着神圣的美和情感的时候溘然而逝。究竟通向美和神圣的艺术的途径是作家在旅行之前兢兢业业的工作还是之后追寻着心灵的节奏统一思想和情感却是我等俗人难以知晓的。

从个人情感来讲,相较之于《威尼斯之死》我更偏爱这篇《托尼奥 克律格》故事的梗概再简单不过了,通过托尼奥 克律格从小由于天生的文学艺术使他同世界产生了天生的认知上的鸿沟,克律格从小也发现了自己同其他人的不同。正如文中所说:“我站在两个世界中间,对哪个世界都不自在,因此倍受折磨”克律格既不具备艺术家们所具有的激情和渴望,同时也无中产阶级的愚蠢。克律格唯一能做到的便是对普通事务的热爱同时以艺术的眼光或者说是诗人的眼光来看待那些“中产阶级”事务,而非那些艺术的“美”的事务。对于克律格来说来自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的孤独似乎注定从一开始就纠缠着他。个人之所以钟意乃是出自对克律格所宣扬的看事物的方法深刻的赞同,一直认为只有在生活中保持着对平凡事务的渴望和祝福,才能更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所存在的意义和美好。可能这些都是些非艺术的感受但生活的意思往往并不意味着艺术的生活。

《特里斯坦》通过以疗养院为背景,以作家史平奈尔和科勒特杨夫人之间的暧昧关系为核心,阐述了关于美的观点。其中以科勒特杨夫人的那场演奏的描写最为精彩,以前亦看过有关音乐的评论,但这篇文章中从艺术的角度从纯粹的美的角度来描写乐章中所蕴含的人性之美艺术之美,为其语言和文字而深深的震撼,随着史平奈尔一封对于科勒特杨的指责信故事走向尾声,科勒特杨先生所代表的乃是物质的言论,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对于美的摧残是合情而又合理的。科勒特杨夫人的逝去,亦代表着所存在的美在现实的摧残中彻底凋零。
《菲利克斯 克鲁尔》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以文中一直强调的不加修饰的还原于手边经历的材料的手法来叙述菲利克斯克鲁尔从出生到父亲破产的事件,从大体上看类似传记,夹杂着作者对于生活和当时德国上层社会的生活状态的看法。从整体关于艺术态度的角度探讨来说这本书收录这个小篇有点不大合理的感觉。

最后总的来说,作品从语言和思想的角度来讲都是具有想当高的可读性的,关于艺术议论的几段是重点推荐的。不过这个版本的纸质似乎有点差,翻译质量只能说一般,印刷错误发现几处。
![Death in Venic](/img/Death in Veni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