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明症漫记》小记

在看完撒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之后,一直对它的姊妹篇《复明症漫记》念念不忘,总算是趁着双十一的时候入手了,第一天就把它读完了。作为《失明症漫记》的姊妹篇《复明症漫记》从白色疫情发生后的四年的选举开始说起。两本书读来给人的感觉都是极度压抑的,但从我个人阅读的体会来说,两本书给人压抑的源头并不相同。《失明症漫记》是通过故事情节蔓延出来的人性之恶来给人以压抑,《复明症漫记》则更多的是通过作者在行文时语句和段落以及词句等文字技巧的运用来让人压抑。本书一个最明显的外在特点就是,句子特别长,段落也特别长,一眼望去密密麻麻,行文急促,阅读时总有一种背后不停的有东西追着你跑的感觉,这种局促的压抑感在整本书中都存在。与《失明症漫记》相比从境界上来讲似乎低了一个档次,不过这本书的内在思想并非如《失明症漫记》需要展现的是人性之恶,这本书更侧重于政治意义。

《复明症漫记》并不是《失明症漫记》的续篇,两者之间的关联也并不像原先想象的那么大。故事从四年后国家的一场民主选举开始。在这之前,从未思考过为啥每次党内选举投票时,总是不能让我们弃权,但是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总算明白了D的良苦用心了。民主选举本来在大多数国家都是好的事情,但在本书所描绘的这场民主选取中,弃权像瘟疫一样在首都居民中蔓延。整个首都的弃权率高达80%多,无论政府进行了多次劝导,所有的选民像约定一样都行驶了弃权的权利。由于这种“白色瘟疫”的蔓延,整个政府陷入恐慌,政府不断的在假想敌人。先是派密探深入群众,想找出幕后的组织者,但一切都毫无线索;在侦查无效后,政府以防止敌国颠覆为由实行了戒严措施,企图通过戒严来阻止该幕后组织对民众的蛊惑,可惜同样是毫无所获;最后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政府偷偷撤离,抛弃了整座首都,并为了防止这场瘟疫向全国其他地方蔓延,对首都进行了围困,限制民众出行。在之后,政府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迫使民众放弃投弃权票,让民主按照政府所希望的形式进行。并且不断的派密探在调查这起“瘟疫”的源头。此时一封举报信被投递到了总统府,该信里说出了在四年前的那次白色眼疾中,有一个女人并没有失明。毫无头绪的政府,仿佛抓住了事情的根源,对在《失明症漫记》中的一伙人进行了调查与审判。从情节上来讲,本书与复明症漫记联系并不紧密,并且本书所揭示的主旨更倾向于对民主的批判。通常情况下,在选举中进行弃权是每个选举人的权利,但是当出现书中描绘的这种情况时,民主制度完全是一句虚假的东西,民主制度的运行最终还是按照政府所期望的形式在运行,任何合法的妨碍民主进行的活动都会被定义为非法。所以,任何有组织的民主都只是一块粉饰太平的牌坊,这就是在读本书时体会到的内在深意。

本书的语言中,具有许多非常有特色的东西,虽说读的是译本,但其中还是保留了一部分原文的语言特色。首先一翻开书引入眼帘的就是密密麻麻,一眼看去这书完全没有段落划分的概念,许多段落的长度都有B5纸一页还多,翻开书密密麻麻的一股压抑感油然而生。本来想吐槽出版商的排版,但深入阅读后发现书中的句子也是大段大段的,如果朗读的话一口气是无论如何也朗读不完的。读完之后,想来应该是作者本身行文的特征了。除了这些,本书在情节的辩论中,好几个人物在谈话中都有抠词性的行为,如在内阁讨论时内政部长讨论句子是不是中性,秘书在撰写公告时谨慎的选词。这些都是作者在书中所采用的文字技巧,单纯从技巧上来讲是有点花哨的意思在里面。但是无论是冗长的句子,密密麻麻的段落和精准的词性探讨,都是为了突出书中紧张压抑的氛围,所以这些技巧恰如嵌在书中的一颗颗珍珠,晶莹绚烂。

书中人物的刻画形式和《失明症漫记》有点类似,所有的人物都没有名字,仅仅是一个代号。但这本书中是以葡萄牙首都为蓝本的,并且书中明确提到了葡萄牙,不知道这种荒诞的讽刺在葡萄牙是怎么通过审核的。书中人物形象最鲜明的是市政府的市长和派去追查未失明女子的警督了,这两人代表了人类天性中的怜悯,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在和政府最后荒谬的行径进行了抗争,但最终结果证明是徒劳的。

本书用故事的形式让我们揭示了民主的荒谬,读完多少会对民主产生怀疑。所以阅读需谨慎,另外虽说书本内容不长,但由于冗长的句子,密集的段落,阅读起来还是需要一定的耐心的!
![Ensaio Sobre a Lucidez](/img/Ensaio Sobre a Lucidez.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