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
拖延症越发严重,上周的书评拖到今天才动笔。拖延症患者总是容易为自己找理由,上周给自己找的理由,是最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李鸿章传》一直没有读完,拖拖拉拉的薄薄的一本书竟然断断续续的读了两个礼拜。《李鸿章传》是由梁启超先生所撰,在这里需要提下作者,因为梁启超先生和李鸿章生活的时期有一段时期是重合的!如果仔细读过高中的历史书时,会记得在谈到维新变法失败的缘由时,中间的小号阅读材料提到过,维新派并没有争取中间派也就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的支持。当时没有仔细考究过这段话的来历,这次看到梁启超写的李鸿章传就颇觉奇怪,毕竟印象中一直觉得这两人是一朝历史名人,按照历史教科书书上的所说,李梁之间似乎还有些许嫌隙。最后梁竟然能为李做传,所以在看到书名和作者时就决定要读这本书了。
李鸿章(1823-1901),梁启超(1873-1929),从二者年龄来看,梁启超比李鸿章小了进50岁,如果将1895年“公车上书”算作梁启超登上政治舞台的开始,那么此时李鸿章已经72岁了,并且在1894年“甲午战争”中,李鸿章毕生的心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李鸿章代表清廷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此时可以算作是李鸿章一生最为没落的时刻。由年龄看来,二者之间在政治上的交集并不多。梁启超在这本李鸿章传中也没有提到他觐见过这位李中堂。书中只有一次提到了梁启超,并且作者并没有使用第一人称,而是直呼人名。由行文可以看出,梁启超先生在撰写该书中尽力的保持着客观,不管是人物事迹的叙述,还是人物的评介,都尽量做到了不偏不倚。
这书简洁明了,开篇梁公即直奔主题,先点明了个人的历史观“其为非常之奸雄与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者”。讨论历史人物时,我们总是习惯性的用好坏来划分,先贴上标签再来讨论其行事,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在生活中最为常见,跳出自身的局限,来客观看待历史的人少之又少,梁公此点题之笔可谓精妙。梁公对李中堂的历史评价既有“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近四十年来第一流人物”,“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言语中却也带着一股惋惜悲愤之情。李鸿章所处时代实为“中国最艰之时代”,内忧外患前所未有。盗贼四起,边患无数,民不聊生。李鸿章从进士开始,走到湘军幕府,再到淮军统帅,这一过程,虽说是对内农民战争,不能说是民族英雄,但绝对无过,并且也是其个人能力的体现。李以平捻起家,在曾国藩因天津教案退居后,李一直在朝中屹立不倒,实为国之柱石。李鸿章之所以被毁誉者,无非是两事。一、北洋舰队兵败;二、签订了马关条约。诚如梁公在书中所说,甲午战争的失败,李确实应当承担延误战机,指挥不力的责任,他这一系列的失误,为其签订马关条约埋下了祸根。但这绝不应该成为毁誉其的理由,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李无论是幕府时期、淮军平捻,直隶总督时期都是做了些实事的。洋务运动即使失败,但他还是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从政府开始提升了民众的智力水平,鼓起了部分人学习西方技术的热情。其洋务企业国有参股的形式,和目前我们的国有企业颇有相似,国人熟读历史的不少,似乎忽略了李中堂的前车之鉴,国企效率低下的问题,在目前的体制下,想要彻底解决恐怕是痴人说梦。洋务企业的效率低下,管理混乱,直接导致了北洋舰队的质量,洋务企业是北洋舰队的根基,根不固,枝叶和能繁茂。李中堂并非没有看到清廷的腐败,他也曾对俾斯麦感叹做事束手束脚。但他骨子里的思想意识却又决定了他只能做一个修补匠人,没有打破再造的勇气。纵观李鸿章仕途,皆有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之感,让人读来觉得他是在以自己一己之力,对清廷这破败的百年老店,修修补补,以求度过寒冬。奈何时不与人!
在书中梁公还提到了“时事所造之英雄”与“造时事之英雄”的区别。在我看来,时事造之英雄与造时事之英雄并非是矛盾的,更像是英雄的两个阶段。在开始,每个英雄都是时事所造,但当英雄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英雄反过来又能造时事。从一开始就能造时事之英雄,几乎没有。即使雄才伟略的毛太祖,也是因为时事,才改变了当小学教师的理想。但当太祖大权在握,威望到顶点时,亦能随口一说,以一己之力,陷亿万生民入十年之水火。此所谓造时事也。也可以这么说,我们的时代总能早就一些名人,但并非都能成为伟人,伟人对时代有引领作用,所以只有被时事造出的英雄经历了英雄造时事的检验后才能称之为英雄也。
梁公这本传记,文笔简洁优雅,但个人认为也有一些不太合适的地方。书中引用了好几处奏章,用来证明事实,这并非太大的问题。但有一两处奏章引用的有点过分,如比利时人对黄河治理的奏章,看完这奏章,确实能知道卢诺尔对黄河的治理有了全盘清晰的计划,但说实话,这本奏章和李鸿章传的关系有点牵强,全文好几千字的引用略显累赘。
最后,另外说一些题外话,梁公给李写的挽联:太息斯人去,萧条徐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清末民初,似乎文人士大夫都喜欢写挽联,曾经读曾国藩传就提到曾国藩在京城翰林院供职时,就经常为人写挽联。还传闻此公有一怪癖,喜好为活人写挽联。挽联作为对联的一种,寥寥数字,既寄托了哀思又总结了生平,下边是我所知道的一些较为出名的挽联,大都是中兴之臣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