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色彩的孤独感——没有色彩的多崎作与他的巡礼之年

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半夜,从凌晨四点一直到早上七点一口气读完。村上一直以来都是我所喜欢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读过都不止一次。但前两年他出的《1Q84》确实是让我有点失望,厚厚的两大本不说,读来还有点碎碎念的感觉。所以,在今年这本书出来之后买的时候也观望了好久,放进购物车几次最后都没有买。这次也是读的电子版本的,但读完之后还是郑重推荐大家去买本纸质的读读吧。对于这本书总的印象是,按照评分标准不及村上的巅峰水准,但却是在中上游之上,值得一读。

书本的情节比较简单,主人公多崎作在中学时代有个五人的小团体,按照现在的说法应该来说,就是有四个小伙伴。这四个小伙伴名字里都有带着色彩的字:黑、白、青、赤,唯有多崎作的名字是个例外。三男两女的结构,按照配对来说,自然有一个人是多余的,但五个人都万分珍惜的维持着这个小团体,什么事都尽量一起行动。中学毕业,多崎作为了心中造火车站的梦想,独自一人去了东京,其他四人则留在了名古屋。由于名字中没有色彩,多崎作从一开始就有种隔离感,并且在五人之中,青是学校出色的运动员、赤成绩优异、白则美丽异常并且会钢琴、黑幽默开朗手不释卷,相比较起来多崎作成了最没特点的了,在五人中属于中庸姿态,唯一显得个性的就是喜欢造火车站这个古怪的爱好了。五人之中的友谊在多崎作大二时戛然而止,没有一丝征兆,也没有任何解释。准确的应该说是多崎作被踢出了五人的圈子。经历过被遗弃的艰难时刻后,此后十六年,彼此之间再未有过任何联系。直到多崎作遇见了沙罗,一个比他大两岁的女友,在她的鼓励下,他踏上了寻访当年忽然被遗弃的真实原因。

上次和高老师讨论到村上的作品时,提到过我认为村上的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有一种隔离感,与现实社会的隔离感,从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玲子;到太阳以西国境以南的岛本;再到这本书里的多崎作。高老师更准确的指出这是一种孤独感,村上的作品能如此畅销的缘故想来有这方面的原因。在村上的作品中,拥有孤独感的人都在努力的寻求认同,融入到社会中来。直子和玲子的康复治疗;岛本为融入班级体所做的努力;多崎作对带色彩的名字的渴望。然而,很多时候都会失败,直子和岛本最终都选择了死亡,多崎作也经历了行尸走肉的生活。孤独感是在每个人身上都普遍存在的感觉,每个人都会有孤独。寻求认同是常见的摆脱孤独的途径,在生活中我们多少会想要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表面上看,这是有共同的兴趣更多些共同的话语,但其实是我们是在寻找彼此的依靠。我们一出生就会被贴上各色的标签,标签的数目也会随着我们年纪的增长而变多,有一些独特的标签会让人孤独感加剧。当有了这些标签时,我们通常会希望寻求到同类人。正如书中的多崎作一样。人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极度的矛盾,一方面,我们渴望找到同类,以摆脱孤独;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自己能拥有某方法出类拔萃的特性,好能吸引到人的注意力。但不论是想吸引人还是想融入人群,最终想要摆脱的都是生命中的孤独感。村上总有一种能把孤独感用文字一刀一刀解剖开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能力。从故事情节上来看村上的书是没有多少亮点的,但每次读他的书却也总叫人欲罢不能,迫切的想要知道最后的结局,然而村上一贯的做法是,往往在最后一笔,让所有的故事情节戛然而止,很少给出明确的结尾。这就是村上的特点,也正是他最吸引人的特质之一。

村上笔下所传递的孤独感在我们这一代人中体现的更为明显。现代文明将很多东西都隔离起来,将世界的整体绞的支离破碎。对于中国的80后来说,改革的一代,我们听着不断加大力度的改革中长大。我们的父辈们在改革的浪潮中都已经开始怀疑他们所坚持的一些东西是否还有坚持的必要。自年幼开始,我们都是跟随着我们的父辈在改革中探索我们可以依存的信仰。但这种改革实际上已经让我们被迫的与父辈们隔离开来,而在不断的变革中,我们和90后也因此隔离开来。我们这几代人都是变革的牺牲品,都在不断的寻找信仰中度过,五四摧毁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文革和改革开放又摧毁了父辈们的马列主义。生于改革后的我们一出生面对的就是一片混沌的信仰年代。这里扯远了,如果你也有需要排遣的孤独感,不如就来看看村上的新作《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年之礼》吧!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色彩!

Duoqizuo